一个网友的读后感

儒家弟子

尊敬的无花果先生:
我要感谢你写出了这样一本有深刻见解的书。它使我对伊斯兰教特别是中国伊斯兰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前虽然也知道一些,但很零碎,不系统。因此它不仅对穆斯林有帮助,对非穆斯林认识伊斯兰教也有帮助。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到,你对中国伊斯兰教的现状怀有深刻的忧虑。中国伊斯兰教的危机是所有对它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的,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根据我这几年的观察,我认为,这固然有很多因素,但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伊斯兰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伊斯兰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外来的宗教。对于任何一个外来的宗教,要想在中国真正扎根,首先要做的,就是实现“中国化”——即从“外国的宗教”,变成“中国的宗教”。看一种宗教是否实现了“中国化”,最关键的,不是看它在中国发展了多少信徒,而是它是否在教义理论上实现了“语言转换”——即从以外语传授、解释教义,改为用汉语传授、解释教义,也即建立汉语宗教神学体系。只有建立起自己的汉语宗教神学体系,这种宗教的“中国化”才算完成,否则,不管它在中国存在了多长时间,发展了多少信徒,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遗憾的是,伊斯兰教虽然已经传入中国一千多年,但至今仍没有做到这一点,它离建立自己的独立的汉语宗教神学体系还很遥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伊斯兰教的中国化还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伊斯兰”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中国的伊斯兰”。这造成了中国伊斯兰教的边缘化、“少数民族”化。我认为,中国伊斯兰教的这种初级形态,是造成今天伊斯兰教在中国汉语地区日益衰落,陷入严重危机的根本原因。
我发现,早在30多年前,中国穆斯林的杰出代表陈克礼阿訇就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是针对这一状况,他提出了让伊斯兰“社会化、化社会”的目标,我的理解,就是要让中国伊斯兰教摆脱“少数民族”化的生存状态,使之成为让大多数中国人接受的宗教。以佛教为例,虽然对于中国来说它也是一种外来的宗教,但今天,即使不信仰佛教的中国人,也不会否认它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理解,这也就是陈克礼阿訇所说的让伊斯兰“社会化”的要旨所在。
要实现陈克礼阿訇当年提出的让伊斯兰“社会化、化社会”的目标,我认为,关键是中国伊斯兰教应主动“入世”,争取得到中国大部分民众的认同,让大部分中国人(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不是穆斯林)确实感受到伊斯兰教是“我们的”宗教,而不是“外国的”或“少数民族”的宗教。这就要求中国伊斯兰学者们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伊斯兰教义进行释义和阐发,针对中国人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从伊斯兰教的角度给出解释和回答,指出努力和前进的方向,并由此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开放的汉语伊斯兰神学思想体系。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伊斯兰教的“中国化”才算基本完成。我认为,这才是让伊斯兰“化社会”的正确方向。实际上,明清时期的王岱舆、刘智等人从事的“以儒释经”的工作,就可以看作是让伊斯兰教融入中国社会的最初尝试。但遗憾的是,他们的工作似乎后继无人。现在是穆斯林们继续先贤们的工作的时候了。
我相信,中国伊斯兰教的前途,就在于能否在通过建立汉语伊斯兰神学,进而实现“社会化、化社会”的宏伟目标的方向上,走出一条新路来!无花果在《中华穆斯林的现状与展望》中,用了相当的篇幅,来描述中国穆斯林中的一种独特现象:“不光是穆斯林群众,甚至许多阿訇,对阿拉伯语以及使用阿语为文字的波斯语的尊崇都已经到了盲目的地步。他们认为这种语言是尊贵的语言,所以只能写真实的东西,因此一切用它写的东西都应当是神圣的。”
这种现象,无花果称之为“阿语情结”。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够准确。因为他没有分清“语”和“文”的区别。从他的这段描述可以看出,许多中国穆斯林所尊崇的,并不只是阿拉伯文,还有用阿拉伯字母书写的其他文字,如波斯文,甚至维吾尔文。可见,他们所真正尊崇的,是用来书写这些文字的阿拉伯字母。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字崇拜”。因此,这种现象,应称为“阿拉伯字母崇拜”,才比较贴切。不过,考虑到伊斯兰教“认主独一”的教义,我把它称为“阿拉伯字母情结”,(关于中国穆斯林中对作为声音语言的阿拉伯语的崇拜,我以后再分析)。
从书中的描述可以看出,这种怪异的“阿拉伯语字母情结”是造成中国伊斯兰教衰微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我认为这种对文字的崇拜也直接违反了伊斯兰教义,因为《古兰经》中有明训:“除安拉外没有受崇拜者。”(三:18)。那么,这种“字母情结”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直存在着对文字的崇拜。我认为,这有两个原因。首先,对文字的崇拜,从根本上来说,来源于对神灵的崇拜。因为文字本身最初就是巫术的产物。它的目的是用来沟通天地鬼神。人们敬畏神灵,因而也敬畏能够与神灵沟通的文字。另一方面,一直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识字率还是相当低的,可以说是个半文盲的社会。由于在半文盲社会中,文字的使用只是一小批学者和文人的事情,这使得广大民众对文字产生了一种神秘感。可见,对神灵的敬畏和对文字的神秘感,是产生文字崇拜的主要原因。
如果我们用这种眼光来观察中国穆斯林社会,我们就会发现,在穆斯林中,存在着完全相同的情况:由于中国穆斯林聚居的西北地区自从明清时代以后一直是文化教育比较落后的地区,因此大量的穆斯林群众,除有幸进入“经堂”,成为阿訇者外,多为一字不识的文盲。本民族的母语文字尚不认识,阿拉伯文就更谈不上了。这使得一般的穆斯林民众对阿拉伯文字充满了神秘感。另一方面,穆斯林相信《古兰经》是由天使加百列以廿三年时间,启示给穆罕默德先知的、直接由真主以阿拉伯文写成的启示。因此,《古兰经》在穆斯林心目中是一本圣书。事实上,有不少穆斯林视《古兰经》的态度,有些类似基督徒对耶稣基督的态度一样,称这圣书表达了神的形象、神的说话。另外,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穆斯林使用的大量经注、教本也都是用阿拉伯文或使用阿拉伯字母的波斯文写成的,这使得人们很容易由对真主的崇拜和对“经书”的崇拜,进而产生对“经书”所使用的文字(“经字”)的崇拜。所以我认为,对“经书”的崇拜和对“经书”所使用的文字的神秘感,是产生这种古怪的“阿字情结”的主要原因。而且,由于伊斯兰教把阿拉伯字母定为“神圣文字”,规定“改一个字母就要天崩地裂”,更加深了穆斯林中的“阿字情结”。
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到了,找出解决办法就不难了。我认为,要解决这个“字母情结”,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在不懂阿拉伯语的穆斯林中,大力倡导阅读汉文《古兰经》,并提倡用汉语诵读(关于这个问题,我以后还要进一步讨论);
另一方面,必须设法消除中国穆斯林对阿拉伯字母的神秘感。实践告诉我们,消除一个事物的神秘感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之大众化,成为平常之物(用宗教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脱魅”)。这就要求在中国穆斯林社会中为阿拉伯字母找到一个应用领域(除了经书之外)。这个领域必须是穆斯林所熟悉的和经常使用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通过日常使用,而消除其神秘感的目的。那么有没有这样的领域呢?我的看法是:有,这就是汉语拼音。
我们知道,中国穆斯林自古以来,就有“消经”的传统。所谓“消经”,就是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汉语。有人认为,这种“消经”,是最早的汉语拼音。但由于“消经”一直处于一种非规范的“各自书写”状态,使它没有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现在,我向穆斯林们建议:充分发挥历史上中国穆斯林的“消经”传统,制订汉语拼音的阿拉伯字母拼写方案(以下简称“阿字拼音”)。这种阿字拼音可以有很多用途,比如:用来在阿拉伯文中拼写中国的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为音译阿拉伯词汇建立标准,等等。但最重要的,是编写注音读物,让阿拉伯字母成为穆斯林的日常应用之物,从而彻底消除穆斯林们对阿拉伯字母的神秘感,为消除穆斯林中的“阿字情结”奠定基础。
我认为,这种“阿拉伯语字母情结”,是建立汉语伊斯兰神学和推动伊斯兰教在中国社会化的一个重大障碍。只有将其彻底清除,中国伊斯兰才会有比较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