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大慈大爱的真主之名
 
 
由于很多人对中国伊斯兰教派的来源及形成情况不太清楚,对于新派老派以及各个门宦之间的各种主张,也莫衷一是,不知道自己属于什么派,应该属于什么派,也不知道该不该坚持某一个教派,鉴于此,我想对这个话题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根据伊斯兰教义,穆斯林是不应该划分派别的。然而,由于有圣训说,犹太人分了71伙,基督徒分了72伙,我的教徒分了73伙,只有一伙能进天堂,就是大众派。
这段圣训被广泛地引用,被很多人据为己有,以此来标榜自己。为了彰显自己是进天堂的那一伙,就动用这段圣训,把其他跟自己不同教派的同胞打入另外的72伙之中。
很多人常常对我使用这段圣训,说圣人的门徒分为73伙,只有一伙进天堂你知道吗?我说:知道了,不用说了,那一伙肯定是你们这伙,否则你不会提这段圣训的,你提它的目的就是想说我们都是剩下那72伙的,你就是唯一进天堂的那伙人。
由于这段传述与古兰经的教导有很大的冲突,所以有不少学者认为这是一段伪圣训。
退一步说,即使它不是伪圣训,应当作何理解呢?也可以算是圣人对穆斯林的这种分崩离析的现状的一个预言,告诉我们将来有一天,穆斯林将会变成一盘散沙,各行其是,互相争斗,互相攻伐。
这里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但其实仅就中国来说,穆斯林的教派大大小小的已经远远超过73这个数字,而多达上百个了。
那么谁是正统呢?圣人无非是想表达:只有谨遵圣道,并且不脱离集体大众者,才是正统,才是应该进入乐园的。可惜这话被人盗用,成为他们一小股势力的法宝,用来把其他人断出去的一条大棒,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马宝光老师做出解释,73伙人只有一伙人进天堂,这一伙是哪一伙呢?就是你们大家合成一伙;只有一派进天堂,就是大家都合成一派的时候。如果继续闹分裂,都在违背主道,谁也进不了天堂。这真算是对这段圣训的一个全新的解释。
根据古兰经,真主说,你们应当全体紧握真主的绳索,不要自搞分裂。古兰经明文要求全体紧握,而不是一部分紧握一条绳,另外一部分紧握另一条绳,而是所有穆斯林一起紧握同一条绳,这条绳就是真主的准绳,真主的准绳就是古兰经。真主让大家全体团结在古兰经之下,这才是真主的目的。
古兰经谴责分门别户的人,说各自教派都为自己的教派沾沾自喜。真主谴责不团结而搞分裂的人,那样的行为是要下火狱的。所以,划分教派是不符合伊斯兰精神的,新时代的穆斯林应该消除教派分歧,消除狭隘的教派意识,实现全天下穆斯林的统一。
如果别人问你什么教派,我没有教派,我就是穆斯林。如果问你和某一派的穆斯林关系怎么样?很好,某一派也很好,我愿意团结所有教派的穆斯林,他们都是我的同胞。只要发展伊斯兰,就值得我们的尊重。发展伊斯兰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我们有共同的理想和使命。历史形成的分歧可以存而不论,互相尊重,但是我们不再去人为地划分新的教派。
现在已经有教派了,形成了事实,我们一时难以消除教派的存在,但我们应当努力缩小、淡化教派之间的隔阂,应当主动缩小差距,互通有无。
现在新加入伊斯兰的兄弟姊妹,本来就没有教派意识,加入过来之后又加入了某个教派,这就不对了。我们都是穆斯林大家庭的一员,大一统的伊斯兰,新时代的穆斯林不应该再有教派意识了。
以前有教派的家庭,出自于某个教派的,不能因为自己是属于哪一个教派的信徒,就和其他人对立,应该消除这种教派意识,取长补短。并没有哪个教派是唯一正确的,每个教派都有其各自的来源和背景,都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也有它的优点和独到之处。
接下来我简单的介绍一下中国伊斯兰教派的分布以及形成的大致过程。
 
教派划分
 
中国穆斯林的教派并不存在两大政治派别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区别,中国基本不存在什叶派,大家从政治派别上来讲,都属于逊尼派。逊尼派又称为正统派,当然所谓的正统派也是自封的,实际上什叶派也认为自己是正统的,所以伊斯兰哲学家纳斯尔提出了一个大的正统概念,他认为不管是逊尼和什叶,都是正统的,可以称之为“圣道伊斯兰”。
逊尼和什叶的划分,是在第四代哈里发阿里之后引起了分歧。拥护阿里的人后来遭到伍麦耶家族叶济德的镇压,他们被迫秘密传教,后来演绎出了自己的一些教义,他们认为只有阿里及其后裔才是唯一合法的伊斯兰政权继承人,因此形成了什叶派,有七伊玛目和十二伊玛目之分。剩下的没有参与斗争的群众,也就是随大流的,就成了所谓的逊尼派。
逊尼什叶之分在中国意义不大,除了塔吉克族部分同胞之外,基本上都是逊尼派。
那么,中国现有的教派,可以说都是在逊尼派之内分裂发展出来的一个个小团体,
如果按照教法主张不同来划分,中国穆斯林则属于哈奈菲派。我们知道,教法学派分为四大学派,也就是四大麦兹海布,分别是哈奈菲、罕伯里、沙菲尔和马利克。中国穆斯林基本不牵涉教法学派的分歧,因为大部分穆斯林都受哈奈菲派的影响,基本上都遵守哈奈菲的教法主张。
所以,在所谓政治派别划分上,也就是对哈里发继承人的立场问题,都属于逊尼派;而在教法问题的划分上,都属于哈奈菲派。既然教法问题上没有什么分歧,对于伊斯兰政权继承人也没有什么分歧,所以中国穆斯林从政治派别来看都是逊尼派,从教法学派来看都是哈奈菲派。
接下来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另一个概念,就是苏菲派。很多人都听说过逊尼派和什叶派,苏菲又属于什么派呢?苏菲到底属于逊尼还是属于什叶?我要这样回答,苏菲是横亘在逊尼和什叶之上的一种东西,逊尼派里有苏菲,什叶派里也有苏菲,一个逊尼派成员可以同时是一个苏菲,一个什叶派成员也可以同时是一个苏菲,苏菲与逊尼什叶派有部分重合。这点与教法学派有点相似,一个逊尼派成员同时可以是哈奈菲派,一个什叶派成员同时可以是沙菲尔派,就看你怎么划分,逊尼什叶是哈里发问题的分歧,哈奈菲和沙菲尔是教法学派,而苏菲则是倾向神秘主义的流派。
因为伊斯兰政权继承人的问题产生的不同立场形成的两大派别,就是逊尼和什叶。
因为教法问题产生的不同主张可以分为四大教法学派,哈奈菲、沙菲尔、马利克、罕伯里。
如果从教义方面的分歧来划分,则又可以分为艾什阿里派和穆阿泰兹莱派,如果从是否奉行神秘主义这方面来划分,又可以分为苏菲派和非苏菲派。苏菲不单纯地存在于逊尼之内,也不单纯地存在于什叶之内,既不单纯地在哈奈菲之内,又不单纯地在沙菲尔之内。苏菲是凌驾于各大教派之上的,是弥漫于整个穆斯林群体之中的一种思想、一种思潮、一种主义,我们权且把苏菲称作神秘主义。这是因为苏菲的神秘主义色彩比较浓郁,其实苏菲还有苦行主义的特征。神秘主义、苦行主义加上教团的形式,构成苏菲的主要特征。简单地说,“苏菲”来自于阿拉伯语,是“sufi”(羊毛衣)的意思,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个词是指的一部分穿着羊毛衣的修士,所以把这些人叫苏菲。但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这个词来自于“saffa”(台阶),指的是圣人时期因为贫困没有地方住宿,而在清真寺的凉棚下的台阶上清修的人,所以叫苏菲。还有的人认为它是希拉语“智慧”的意思,这些人追求智慧,因此得来苏菲一词。还有的人认为这是“safa”(洁净)的意思,因为这些人追求身心的纯洁。苏菲把这种教派的起源追溯到穆圣,说穆圣当年在希拉山洞进修的行为就是苏菲。
苏菲的主张是什么?他们认为在古兰经和圣训教导的穆斯林应该做的五功之外,还要加上其他的功修,直至达到最高的境界。普通群众平时礼五番拜、封斋、交纳天课、朝觐就行了,但苏菲认为这只是第一层功修,也就是最基本的功修,他们把这叫”舍雷阿提”,就是礼乘,除此之外,他们认为还有两种境界需要达到的,第二种就是道乘,第三种就是真乘。一个信徒随着自己境界的不断提高,应当经过三个境界的修行,才能真正成功。普通的信徒首先要完成礼乘,也就是念礼斋课朝,接下来在此基础上有大量的赞词,冥想,还有一些苏菲的歌舞,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加念一些固定的赞词,通过这些功修进行“塔里格提”道乘的修炼。
如果超于这些常人之外,也就是他们的导师,他们的卧里、长老们还要进行特别的修行,那种修行最后能够达到与真主合一的境界,甚至能够看见真主,或者与真主不分彼此。那种浑然一体的境界,他们认为是“哈给格提”,也就是真乘。
“乘”是佛教的用语,但被中国穆斯林引用,用来描述苏菲接近真主的三个境界。
既然与普通信徒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修行方式就有特殊的讲究,一般信徒掌握不了,必须有人指导,所以一些长老们就创立了一些修行的团队,或者写了一些赞歌。在他们的平时礼拜之后就开始特殊的修行,于是就有了苏菲教团。
教团到处去传教,设立自己的清真寺,在清真寺之外,还有一些专门用来修行的道堂,他们的导师去世之后,其埋葬地受到人们的景仰,又形成一个个圣地。
这种传教方式来到中国,影响到了普通的穆斯林群众,最后在中国西北产生了大大小小的几十个门宦。
要谈中国的教派,必须涉及门宦问题,要谈门宦的影响,必须要谈苏菲的问题。

 
格迪姆
 
由于苏菲教团的传入,在中国西北产生了三大流派和几十个门宦。
在苏菲到来之前,中国穆斯林是什么教派?一言以蔽之,都是格迪姆。格迪姆是阿拉伯语“古老的、保守的、传统的、固有的”意思,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老派。
这个派别可以作为中国穆斯林的主色调,后来产生了新的派别,旧有的群体就自然被称为了格迪姆——老派。每逢有一种新的主张出来,就成为了新派了,与之对应的自然就成了老派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又有新的派别产生的,以前那个新派也不太新了,自然也成为了老派。历史记载最早的教派之争,是北京牛街关于连班与分班的问题。
大家争论的焦点在于礼拜的时候,伊玛目和群众到底是站在同一排,还是站在群众之前另外一排,现在这并不是什么问题,但当时因此形成了教派之争。当时主张同在一排的就是连班制,伊玛目和群众要站在同一排,只不过稍微靠前一点点,但不能够出列,而主张伊玛目可以出列的,单独占一排的就是分班制。那个时候因此产生了新的教派,拥护传统做法的人就成了老派。
在开封朱仙镇清真寺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十三个侯坤,比如每逢底盖之后要念赞词。还有开斋节会礼之后要做副功拜,哲那则拜要穿鞋,念诵古兰经从上午章之后要加念真主至大,宵礼之后要叩头两次。还有缠头的穗子有多长,不能耷拉下来,而是要盘起来等等,这些细节都被刻到石碑上,要求大家永世遵守。
实际上上面的很多条现在当地清真寺自己都已经不再遵守了,这说明不同时期大家关注的焦点是不一样的,教派的产生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原来曾经是新派的主张,慢慢可能变成老派。
在此期间不断有新派产生,比如说大家都是老派,来了一个新的门宦,这新的门宦就成了一个新派了。华寺门宦本来是一个新生事物,曾被当做新派,但华寺门宦传了很久以后,突然来了个马明心,开始传播哲合忍耶,于是哲合忍耶就成了新派了,而华寺又成了老派。
再后来伊赫瓦尼和赛莱菲耶开始传播,被人们称为新的新派,而哲合忍耶自然又成了老派了。现在,我们说的新派指的就是伊赫瓦尼,实际上后来又有一种新新派产生,就是赛莱菲耶,但人们并不把他们称为新派,而是称为“三抬”。
现在的新派(伊赫瓦尼)内部又出现了极端保守的马哈派,他们早已没有了新派的鲜活,相反却相当顽固不化。

 
苏菲门宦
 
首先说一说门宦,中国到底有多少个门宦?大概有几十个,其中有华寺门宦、毕家场门宦、穆夫提门宦、胡门门宦,还有疯门、洪门、鲜门、灵明堂、韭菜坪,还有嘎迪林耶和库布林耶,大大小小的门宦足有几十个之多。
过去有一种划分方法,把虎菲耶、哲合忍耶、嘎迪林耶、库布林耶并称为四大门宦或者四大苏菲派别,这是不准确的。
首先因为虎菲耶、哲合忍耶两者属于同一个流派,即纳格什班迪耶,只是分属两个不同的分支。其次,它们都是苏菲流派,不是具体的门宦实体。
准确一点说,流传在伊斯兰世界的有三大苏菲流派,分别是纳格什班迪耶、嘎迪林耶和库布林耶。
纳格什班迪耶在中国分别以虎菲耶和哲合忍耶两种形式传播。
虎菲耶旗下有华寺门宦、毕家场门宦、穆夫提门宦、胡门门宦、疯门门宦等。
哲合忍耶旗下只有哲合忍耶自己一个门宦。
嘎迪林耶在中国有大拱北门宦、阿门门宦、鲜门门宦、韭菜坪门宦等。
库布林耶在中国只有大湾头一个门宦。
纳格什班迪耶旗下的各个分支大多由中国人去国外学习之后回国创传,或者由外国传教士来华指点国人创建,而嘎迪林耶和库布林耶两大流派则是外国传教士直接来华创传的结果。
纳格什班迪耶教团是一个大的苏菲流派,主要活跃于阿拉伯半岛的也门地区。马来迟和马明心,也就是华寺和哲合忍耶的两个创始人,都曾经去过也门,都曾经在纳格什班迪耶教团学习过,只不过是不同年代返回中国,先后开始传教,他们传的东西其实也是同一个流派,也都是纳格什班迪耶。
马来迟传的是虎菲耶和马明心传的哲合忍耶。他的区别在于哪里?虎菲耶在阿拉伯语里讲隐藏,就是低声的意思,而哲合忍耶讲宣扬,就是高声的意思。虎菲耶提倡低声赞颂,就是赞主的时候要悄然无声,所以又叫低念派;而哲合忍耶提倡高声赞颂,又被称为高念派。
现在的哲合忍耶,也有人翻译为宣扬,意为在中国宣扬伊斯兰,这是个不错的翻译。
哲合忍耶在中国,既是门宦又是流派,论流派他们是纳格什班迪耶旗下的分支。论起门宦他们与鲜门洪门穆夫提撒拉教并列。
但虎菲耶不能算作门宦,它虽说也是纳格什班迪耶的分支,但虎菲耶并没有形成一个叫做自称虎菲耶的团体,传播虎菲耶的人,大概可以分成21个门宦,比较有影响的就是华寺门宦。接下来还有穆夫提,还有毕家场,还有临洮门宦、胡门门宦、北庄门宦、洪门门宦、丁门、法门、鲜门等。由于虎菲耶的门宦很多,我们只能简单的说几个门宦。
 
华寺门宦
 
首先说华寺门宦,创始人是马来迟。马来迟的父亲叫马十万。马十万、马宗生、祁静一几个人曾经一起到青海湟中地区,拜访一个著名的华哲,华哲又叫“霍加、和卓”,是波斯语圣裔、尊者的意思,此人名叫黑达耶图拉·阿法格·麦什胡尓,据称是穆罕默德的第25世后裔。他到湟中一代来传教,引得中国西北一带的名流都去探望了,其中就有马宗生、马十万、祁静一等。当时黑达耶图拉给他们各自都给了信物,给他们各自都有不同的祝福。他给马十万祈福,让他生个儿子。马十万回来之后,跟一个普通的汉人女子叫菊花的结了婚了。这菊花是订了好几次婚,一订婚,未婚丈夫就死掉了,后来没人敢给他订婚,就订给了马十万,据说马十万刚和她结了婚,一场大火就把家里的财产烧光了。他生了个儿子没机会享福,所以马十万给他起个名字叫马来迟,意为姗姗来迟。马来迟长大以后到阿拉伯半岛去留学,在那里学了好多年,回来了之后就开始传播虎菲耶的敎理。他们在树儿湾一带发展了很多信徒,在当地就盖了一座清真寺,清真寺雕梁画栋,上面用彩漆彩绘得非常漂亮,所以大家就称为花寺。后来他们又在临夏的城西边,购买了一个地方,建了一座清真寺,就是现在的老华寺。后来马来迟去世以后,他的拱北也是雕梁画栋,称为华寺拱北。花里胡哨的清真寺形成了他们独有的风格,这并不是华寺门宦的独特之处,他们的独特之处在于马来迟老人家在青海化隆,向藏人传教,以至于很多藏人皈依了伊斯兰。真实原因是他渡河的时候河水大涨,当时他骑着马就飞奔过去了,马也没有受惊,他也不惊慌失措。实际上这种情况可能是水不太深的原因,但是他们就神化这个事情,说老人家有克拉麦提,克拉麦提原意为尊贵,指的是尊贵的迹象,所以藏民就口服心服。后来他又给藏民求雨,也是非常灵验,所以很多藏民就加入了他门宦了。华寺门宦发展的人越来越多,这归功于马来迟的传教智慧。藏民喜欢穿藏袍,不愿意穿裤子,藏袍平时不注意,弄上污渍不好清洗,他就让藏民在主麻日这天穿裤子,平时可以穿藏袍。起初藏民养猪吃猪肉,马来迟禁止他们吃猪肉,但允许他们继续养猪,后来他们养了一段时间,他就劝告大家说,既然大家都不吃猪肉,养猪也没什么用处,不如不养了吧,后来大家也就都不养了。凭着他这种宽容而智慧的传教方式,他在世的时候卡里岗的很多藏民皈依了伊斯兰教。

 
毕家场
 
跟马来迟的父亲马十万一起去拜访黑达耶图拉的还有一个人就是马宗生,马宗生自称是波斯人,艾布拜克尓的第18代孙。黑达耶图拉给他传授了一些东西,给他了几样信物,他就开始传教。在临夏的城西两里地的毕家场,大家给他赠送了一块地方,修建了它的道堂。马宗生在那里传教,死后埋葬在那里,那地方就叫毕家场拱北,他所传的就是毕家场门宦。
跟他们一块去求道的,还有祁静一,他是大祁寺的人,祁静一去了之后,黑达耶图拉不给他传教,他说我给你传不了,你的师傅在东土,不在我这里,你去找你的师傅去,你去守候他。这是怎么回事?就是说祁静一接受的敎理是嘎迪林耶的,而马来迟马宗生他们接受的都是虎菲耶,也就是纳格什班迪耶旗下的敎理,因此祁静一与众不同。

 
穆夫提
 
阿法格在湟中的时候还有一个人也去拜访了他,那个人是马守贞。马守贞据说是安史之乱期间来中国的大食士兵的后代,起初在西安居住,后来迁居到了青海,传说马守贞的母亲生下他的时候,他的脊背上就有一个鸡蛋大小的黑痣,当时有一个喇嘛就说,此人有皇帝的品格,有贵人的形象,得有我的保护,喇嘛敲着木鱼,马守贞小时候听见木鱼的声音就走到喇嘛跟前,喇嘛就把他抱走了,常常带着他招摇撞骗。马守贞三十岁的时候,就到了湟中去阿法格,就是刚才说的那个穆圣的25世孙。后来阿法格也给他念珠等八样东西作为信物,封他为穆尓什德,他回去也开始传教。穆夫提门宦在同治年间起义失败之后,信徒往往携带旱烟袋子,冒充非穆,一度被称为烟锅教。
上面提到的几个门宦都奉行纳格什班迪耶旗下的虎菲耶分支,而几个门宦的创始人都是阿法格亲自认命开始传教的。
 
灵明堂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跟外国关系不大的,由中国人自创的教派门宦如灵明堂。创始人名叫马一龙,马一龙,字灵明,他妈妈去世后,他非常难过,疯疯癫癫,沿门乞讨,四十二岁时,他在新疆曾受到一位高人的指点,返回兰州后,开始宣扬自己的教门,有人把他的门宦称为疯门,后来在兰州的省长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灵明堂,他就在兰州的西山上发展壮大,他去世以后,他的拱北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现在是兰州的一个著名景点,据说花了三个多亿。按照灵明堂的教义,也应该划分在纳格什班迪耶旗下的虎菲耶分支之中。

 
 
哲合忍耶
 
与他们不同的是马明心。马明心小时候就到也门求学,据说中途迷失方向,有幸遇到了黑兹尔圣人,得到了黑兹尓的点化。马明心在也门留学多年,回国之后开始传教,马来迟在世的时候,并没有与他发生过冲突,发生冲突的是马来迟的下一任马国宝。
马明心传教时间比较晚,因此被称为新派,他传播的是哲合忍耶,主张高声赞颂,而马来迟及马国宝传播的是虎菲耶,提倡低声赞颂。马明心一开始传教,立即吸引众人的归附,当时他提出不收海迪耶,甚至反倒给群众海迪耶,被称为穷人的教门,他吸引的教民越来越多,于是就引起了华寺门宦的不满,华寺门宦就和哲合忍耶门宦发生了教派冲突。
华寺到官府告发哲合忍耶,说哲合忍耶传播邪教,当官府来人来探听虚实的时候,正好被哲合忍耶的信徒听到,官府说要缉拿新派的一部分人来问罪,新派得知以后,一不做二不休,先发制人,把老派的人给打死了。发生了这种情况,官府肯定要追查责任,就把马明心抓了起来。接下来哲合忍耶的撒拉族信徒苏四十三就带领他的群众起义,带领了上千人,从河湟一带跑到了兰州城,要求清政府放了马明心。清政府让马明心在兰州城墙上露个面,马明心在城墙上念了清真言,把自己的私章等信物扔了下来,大家低头去抢,清政府看到马明心的势力太多,担心他们发展壮大与己不利,于是就杀害了马明心。
这一杀不要紧,他的信徒开始了漫长的反抗和斗争,清政府也对哲合忍耶实施了长达多年的镇压和迫害。
上述可知,所谓虎菲耶和哲合忍耶的矛盾,并不是虎菲耶旗下的所有门宦与哲合忍耶的矛盾,而是虎菲耶之一的华寺门宦和哲合忍耶的派别斗争。
过去流行的划分法,说四大门宦是虎菲耶、哲合忍耶、嘎迪林耶、库布林耶,准确一点说是四大苏菲流派才对,其中哲合忍耶、库布林耶又是流派,又自成门宦,而虎菲耶、嘎迪林耶旗下都有不止一个门宦。

 
嘎迪林耶
 
嘎迪林耶是阿拉伯语至大的意思,这个流派在中国的传播,归功于一个名叫华哲·阿卜顿拉西的外国传教士。他到中国传教,传了三门,分别是祁门、鲜门、广门。祁门是河州祁静一,鲜门是青海鲜美珍,广门是西安马广德。后来碰到祁静一,让祁静一在陕西的汉中西乡鹿龄寺那里等他。老人家到来之后,就给祁静一传授了他的主张,祁静一就谨遵他的教导去修行。
老人家又受别人的邀请,到四川阆中传教,后来在阆中归真,人们在阆中修建了巴巴墓,他的墓庐名为久照亭,祁静一在世的时候也曾到临夏传教,所以临夏和汉中两地都有他的信徒。他后来汉中去世,就埋葬在汉中,墓上建墓庐,称为悠久亭。临夏人听说老人家去世了,就谋划着偷偷来挖走他的尸体。那是正月十五的夜晚,大家都在过年的时候,临夏信徒悄悄把墓掘开,抬起老人家的尸体就走。后来汉中信徒得知此事,立即组织人马追上临夏人,要求他们归还尸体,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路上突然遇到了一位神人,告诉他们:他们不可能偷走你们老人家的尸体,你们回去看看吧。于是这群人赶紧回到老人家坟墓跟前,往墓里一看,老人家在墓里躺得好好的,他们就放心了,又把墓盖住埋上了土。
而临夏的抬尸体的人一路西行,到了临夏,将尸体埋在了红园附近,修建起了大拱北,所以现在陕西汉中西乡鹿龄寺,还有临夏大拱北,两处都是祁静一的墓,到底哪一座是真的,谁也说不清。嘎迪林耶在中国传播不多,这个流派有一个特点,就是要求掌门人必须出家,他们道堂的修行者也必须是出家人,但是这些出家人如果放弃修行,也可以还俗回家。
除了祁静一的大拱北分支之外,信奉嘎迪林耶流派的门宦还有香源堂、阿门、七门、韭菜坪、蒋玉如派等。

 
库布林耶
 
第三只苏菲流派是库布林耶,也是一个外国传教士来华传教发展而成,他的名字叫穆哈引迪尼,他们宣称这位穆哈引迪尼就是巴格达的那位著名的宗教复兴者,然而那位大师比中国这位历史早了二百多年,这是怎么回事呢?当地人解释,老人家有七次隐光再现,在巴格达隐光之后的二百年,出现在东方的中国,老人家看中了大湾头这块地方,就在这里停留下来开始传教。东乡大湾头分南洼和北洼,也就是阳洼和阴洼两块地方,这两块地方都是汉人的居住区,当地人都姓张。张姓村民给他提供了住处,让他住了下来,他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张玉皇。这本是玉皇大帝的名号,因为传说中的玉皇大帝就姓张,此人开始在当地传播他的教门,后来阴洼的张姓汉族群众都跟随他信了教。我们知道,建国以后,所有信教的汉人都被划分成回族了,实际上他们本都是汉人。阳洼的汉人迁居唐汪较多,建国以前,每年正月,回汉张姓还要在一起举火把聚会一次,至今唐汪张姓汉人还承认他们和大湾头张姓穆斯林是同一个祖先。

 
西道堂
 
还要提到的一个是西道堂,西道堂异军突起,是中国苏菲中的一匹黑马,是一个独特的另类。它算得上一个门宦,但不属于上述三个流派中的任何一个,它是一个本土化的派别,又是一个独树一帜的穆斯林公社。创始人并没有去过国外,也没有受到过外国传教士的指点和教授,他根据自己的学识自创了一个本土宗教,这就是马启西。马启西是临潭人,自幼饱读诗书,熟知四书五经,有很深的汉语文功底,后来成为秀才。他非常推崇刘智的作品,对天方典礼、天方性理等书倒背如流。后来他就在自己的村子里开始办私塾讲学,为大家讲述刘智的作品。追随他的人越来越多,有人给他捐助了一块地产,他就建起了属于自己的道堂,命名为西道堂。西道堂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务使本国同胞了解清真教义。这是非常明确的向外传教的文字记载。他推崇刘介廉的著作,说他是“介廉开花,启西结果”,由于他传播的是汉学,汉克塔布,就是刘介廉的教导,所以又被人称为汉学派,他在世的时候,信徒一度达到数万人。
但是,西道堂生逢乱世,命运多舛,因为马启西口才好,发展了大量信徒,就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于是开始诬告西道堂为邪教,怂恿政府法办他。在白狼袭击临潭的时候,由于西道堂没有受到冲击,被诬告为串通白狼,后来马启西遭到马安良的逮捕,被其部下残害,不幸遇难。

 
门宦总结
 
三大苏菲流派是纳格什班迪耶、嘎迪林耶还有库布林耶。
第一大流派纳格什班迪耶在中国有两个分支,一个是虎非耶,一个是哲合忍耶。
虎非耶作为纳格什班迪耶的一个分支,下面有很多若干门宦,比如:华寺门宦、穆夫提、疯门、胡门、鲜门、撒拉教等。
哲合忍耶作为纳格什班迪耶的另一个分支,旗下只有哲合忍耶一个门宦。
第二大流派是嘎迪林耶,下面有若干门宦,比如大拱北、香源堂、阿门、七门、韭菜坪。
第三大流派是库布林耶,库布林耶旗下只有一个门宦,就是大湾头门宦。
总结一下,流传在中国境内的苏菲三大流派,各自旗下大大小小的门宦共有几十个,全部产生在明末清初,或者有清一代。在那个自由宽松的大环境里,可谓群雄并起,豪杰辈出,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十年。各路英杰只要在自己家的领地或者一个清真寺里,讲的好,有若干个信物或是证据,能够赢得一定的信徒,他们就可以创立一个门宦。所谓的门宦,门就是门派的意思,宦就是官宦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有门派的官宦组织,这体现了中国门宦自己的愿想,这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特有产物。
那个门宦既是一个教派,又像一个帮会,又像一个民间宗教,又像一个山头,门就是门派的意思,宦是官宦,这两字组合到一起,那时候的门宦有点像中国的民间宗教,像民间组织的那些民间帮派,像青帮或者斧头帮,还有天地会、白莲教之类的东西,既有自己的信仰,又有自己的社会组织。
它不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来去自由,一旦成了这个门宦的信徒,就世世代代成了它的教民,需要对它世代效忠。门宦跟普通的教派不同,教派是比较松散的组织,而门宦则是有一定权力的机构,门宦的创始人就是他们政教合一的教主。教主死了以后,教主身份就通过世袭或者通过禅让,给了他下一任的教主,教主掌管着门下的教民们的大权,大家做事情都要经过他的同意,俗称要给他要口唤,教民事事要听他的安排和命令,他们一呼百应。
而普通的教派就没有这样的力量了,像伊赫瓦尼、赛莱菲耶、格迪姆都没有这样的特权。所以,门宦是比较特殊的教派,既是教派,又是实体,又是帮会,又是宗教,是这样的一个综合体。
如果谈中国境内的各个教派,必须先谈门宦。我说过,中国的底色是格迪姆,在默认的情况下大家都是格迪姆,后来产生了一个一个门宦,他们就脱离了格迪姆,但他们和格迪姆有一定的亲和力,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教法教义的很多方面都是相似的,只不过门宦拥有自己的教主,拥有自己特殊的修行方式,拥有自己的拱北。
而格迪姆也相信苏菲,也有神秘主义色彩,也相信某些老人家有特异功能,就是所谓的克拉麦提,但是格迪姆没有自己的老人家,没有自己的长老、谢赫、沃里,也没有自己的拱北和道团,没有统一的教权形式,这是他们与门宦的区别。
在清一色的格迪姆的基础上,由于苏菲流派传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的苏菲热,接下来产生了一个一个的道团,或者一个一个的道堂,或者一个一个的门宦。西道堂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它区别于那些苏菲门宦,因为它的一个特点是汉学派,重视汉语讲经,却又不修拱北。但他们与普通门宦也有相似之处,所以也可以把西道堂划分为门宦,但他们既不属于纳格什班迪耶,也不属于库布里耶,也不属于嘎迪林耶,可以说是一个另类。
接下来我谈谈在中国境内比较有影响的两大派别的产生,就是伊赫瓦尼和赛莱菲耶。
 
伊赫瓦尼
 
在苏菲和老派(格迪姆)占主流的群体之中,要产生一个新的派别,肯定有一定的冲突和压力。当时的新派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产生的,所谓的新派,现在已经不新了,当时被称作新派,原名是伊赫瓦尼派,伊赫瓦尼应该源于1888年,就是上上世纪末,当时在甘肃临夏(那时叫河州),河州的东乡县,有一个果园村,果园村有一个哈吉,就是果园哈吉,他的原名叫马万福,1888年去沙特朝觐,在那里看到圣地与中国教门教义教礼方面的区别,他就发现中国的穆斯林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污染,在教义、教规、教法诸多方面都受到中国非穆斯林的影响,或者受到苏菲的影响,他就提出了遵经革俗的主张,所谓遵经就是遵守古兰经圣训或者正统派承认的经典,革俗就是革除渗入伊斯兰教内部的汉地习俗,或是佛儒道教的习俗,或是苏菲派的习俗,总之是一些陋俗,他们主张把不符合伊斯兰的异端风俗都去除,这就是遵经革俗。在我看来,他把佛道影响的习俗革去的不多,主要强调的是革去苏菲派习俗对中国的影响。这个背景是因为当时沙特政权已经成立,沙特兴起了瓦哈比耶&赛莱菲耶运动,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外界称其为“瓦哈比耶”,而他们自称为“赛莱菲耶”。得名瓦哈比耶是因为这场运动的发起人名叫瓦哈卜,瓦哈卜运动的阿拉伯语就是瓦哈比耶,中国穆斯林传统的念法就是“万哈比耶”,或者叫“万哈并耶”,比较规范的翻译是“瓦哈比耶”,它是因为某个人的名字而得名。阿拉伯语是这样的,只要在某个名词的后面加上“伊、耶”就会变成从属名词,比如说“siin”就是中国,如果变成 “siiniyyah”就是“中国的、中国式的”。“瓦哈卜”是一个人的名字,如果说“瓦哈比耶”,就是“瓦哈卜式的,瓦哈卜主张的,瓦哈卜主义的”。“瓦哈卜”本来是真主的一个尊名,穆斯林起名字的时候往往以仆人自称,在后缀上加上真主的某个尊名,比如说阿卜杜拉(真主之仆),阿卜杜拉赫曼(至仁主之仆),阿卜杜热黑姆(至慈主之仆),阿卜杜卧哈德(独一主之仆),阿卜杜格哈尓(统治者之仆),阿卜杜阿齐兹(万能主之仆)。有这么一个人,他的名字就是阿卜杜瓦哈卜(博施者之仆),“瓦哈卜”就是博施者,前面的“阿卜杜”就是仆人的意思,阿卜杜瓦哈卜是阿拉伯半岛的宗教改革家,他提倡回归前三代,革除流传在穆斯林群体之中的异端和陋俗,尤其是苏菲神秘主义的一些违背教义的地方,他兴起了一场复兴运动,号召拆除拱北,放弃对拱北的尊崇和迷信。比如苏菲派喜欢到拱北跟前上香,亲吻坟墓,甚至在坟墓附近取土往脸上抹,回去冲水喝。他得到了沙特家族的支持,沙特家族建立了沙特王国,作为王国的政治领袖,而阿卜杜拉瓦哈卜家族,则作为宗教领袖,他们互相合作,荡平了阿拉伯半岛上的各种异端迷信思想,从此以后半岛上大大小小的圣徒墓、拱北都被拆除了,还有很多对拱北的迷信以及对某些长老或者教主的神化都得到了清理净化,阿拉伯半岛恢复了纯洁。
马果园就在阿拉伯半岛兴起瓦哈布运动(也就是赛莱菲耶)期间去麦加朝觐,他发现当地已经没有盛行在中国的那种对拱北的尊崇,对教主的迷恋,他就下决心要革除国内出现的异端,他的主张主要体现在果园十条。
果园十条之一是不聚众念古兰经。老派和苏菲各个门宦是怎么念古兰经的?就是为了图省事,把三十卷古兰经一人发一本,一人念一卷,各自念各自的,你念你的我念我的,谁也听不到对方念的是啥,群众更是听不清哪个人念的啥,反正就是30个人把30本经一起念完就行了,这就相当于把古兰经全经念了一遍,至于它的意思没人听得懂,也听不见听不清,马果园提出不能聚众伙念古兰经。怎么办?一个人念,众人听,这是第一项。
第二是不能高声赞圣,高声赞圣是中国穆斯林的一个特点,就是编写一些赞圣的歌谣,他们不愿意说成歌,一定要说这是赞圣,但这不是歌么?不是歌怎么带韵律?过去赞圣歌是要高念,而这是圣人没做过的异端行为,所以自己低声默默赞美圣人就行了,不能伙到一块共同唱歌,也就是不高声赞圣。
第三是不多做杜阿,老派做的杜阿比较多,他们礼主命拜后一个杜阿,圣行拜后又一个杜阿,掐完泰斯比哈还有一个杜阿,听到邦克一个杜阿,洗完小净一个杜阿,到处做杜阿。做杜阿本来多了也好,随时祈祷真主嘛,但圣人在世的时候其实并不是把大家聚到一块告念祈祷词,除了在领拜之中聚集到一块,圣人在拜中念祷词,,平时并没有一个人念杜阿,大家都捧手的行为,所以他说老派的杜阿太多了,应该不多做杜阿,像中午礼拜,主命拜圣行拜泰斯比哈都做完之后,最后一个杜阿结束就行了。
第四是不探望拱北。这是明显的针对门宦,针对苏菲了,苏菲主义者认为他们的拱北就是圣徒墓,有高高的圆顶,有八个角的,六个角的,那里的亡人是有神通的,那里的品级比其他地方高贵,老人家在坟墓里边负责调停搭救,所以要探望他们就会获得吉庆,连周围的泥土都是芳香的,而新派打破了这种迷信,不再探望拱北。
第五是不请阿訇念讨白。就是人临终的时候老派要请阿訇念忏悔词,你自己忏悔不就得了么,“我的主啊!我悔悟了”自己忏悔多好啊!但他们必须要用阿拉伯语的来念,临终者不会念,他们请阿訇来念,阿訇代为忏悔,然后收钱,他们一直这么做。
第六是不纪念亡人的日子。根据中国汉民族习俗,亡人的冥纪还有周年都要祭奠,冥纪就是亡人的生日,等他死后这个日子叫冥诞或者冥纪,周年就是他死亡的日期。到了周年,尤其是三周年五周年十周年的时候都要祭奠一番,也就是搭救一番,新派不给亡人过这些日子。但有的新派改得不彻底,人家老派是明目张胆的给亡人过周年,新派不能过怎么办,他们就说这一天是因为真主设席待客,其实还是亡人周年这一天的纪念活动,但是美其名曰因为真主设席待客。
第七是不用古兰经转伊斯噶特。“噶萨特”原词是掉,伊斯噶特是使什么东西掉了,使什么东西落下来,也就是说尘埃落定,不受牵挂了,否则的话功过没有盖棺论定,到底能不能得到饶恕还悬而未决,这种情况下,老派的做法是传伊斯噶特,就是找一个办法,拿一本古兰经,“我施舍给你你施舍给我”,由丧主头上顶着经,或者是端着经,众阿訇扮作穷人,一个一个接受丧主施舍的经,然后又施舍给丧主,这是假装施舍,施舍一遍之后就相当于把经全部施舍了N次,以此代价来赎回亡人生前犯下的的罪过。新派不这么整了,他们知道手里的古兰经是一本印刷的纸张,这哪有钱来得实在,所以他们先改为转钱,后来转钱也出现了弊端,连钱也不转了。云南现在还用钱,比如拿三万块钱包上,然后你转给我我转给你,假装一群人互相施舍,十个人轮流一遍,三万元就成了三十万,这么一个概念就叫转伊斯噶特,新派不用古兰经转伊斯噶特。

第八是不干“太图卧”的“尓麦里”。所谓太图卧的尓麦里就是副功的善行,不做副功拜之类的东西。按理说,除了主命功课剩下的都是副功,但是老派不这么主张,他们所指的副功是当然、圣行以外的功课,我们知道圣行拜是主命拜之外圣人自己做的,真主没要求的,而他们指的副功,则是指的圣人也没要求做,是大家自己发起的新创的礼拜,这才叫副功拜,比如两个节日会礼之后,他们要礼四拜副功拜,登宵节要礼十二拜,高贵之夜要礼两拜,这一类都是圣人在世的时候没做过的事,后人自己新创的行为,这些都属于太图卧,是副功的尓麦里,这些功修不是来自真主或者圣人的命令,所以没有必要做。
第九是主张对侯昆“优塞尓”,就是用简单易行的规定,教法一定要简单易行,不能繁琐复杂,这和我们当前的主张是比较相似的,这是符合伊斯兰精神的呼唤。
第十就是尓麦里要自己干,别人代干不行。也就是说你给亡人求恕饶你得自己去求,请别人给你求恕饶不行,照这样来推理念古兰经也是自己念最好,请别人念没什么用处。
这就是果园十条,刚开始传播的时候,有一些人响应,有一些人反对,他说服了一部分阿訇,这些阿訇与他共有十个人,就结为十大兄弟,“兄弟”在阿拉伯语中就是“伊赫瓦尼”,于是他们就成了伊赫瓦尼派。
马果园开始传播伊赫瓦尼派之后,很快遭到同教的抵制、排挤、迫害,老派很多人都开始告发他,门宦也开始告发他,到官府去诬陷他,说他是新兴的邪教,说他煽惑民心,蔑视王法,罪大恶极,应该依律惩办,他们要求政府杀了马果园。后来马果园没办法就逃走了,清政府当时想息事宁人,杀了他了事,但他命大,逃过去了,先逃到新疆,后来又被押解回来,中途逃走,后来到了安康,再后来又回到临夏,回到青海。到了民国时期,他得到了民国军阀马步芳的支持,就在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站稳了脚跟,以清真大寺作为海乙寺,“海乙”在阿拉伯语里是社区的意思,他们施行海乙制,就是若干个小寺集合到一块形成一个海乙,也就是一个社区,一个社区有一个大寺称为海乙寺,所有小寺到了主麻日都必须关门,大家都必须到大寺来做主麻,这一点也是符合穆圣的教导的。海乙寺统一发号施令,一个大寺的教长发布命令,所有小寺都必须遵守,这就跟老派的一盘散沙有所区别,倒和门宦有点相似。他到了东关大寺之后,伊赫瓦尼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后来马果园又陆续提到了一些新的主张,比如包括不承认假卧里。因为门宦苏菲教团往往宣称自己的长老是卧里,这是引用古兰经上的一句话“真主的朋友”(卧里云拉),意思就是真主的爱友、真主的密友。这是指谁呢?指的敬畏真主的人,谁敬畏谁都有可能成为卧里,但苏菲派把他们具体到自己门派的某个老人家,声称某个老人家就是卧里,新派认为他们都是假卧里,不该确认谁是卧里,也不相信他们有什么特异功能。
另外,新派对念经受酬十分憎恶,就是念了古兰经拿回扣,我给你念一段,然后你给我点钱,他们美其名曰“海迪耶”(馈赠),西安话叫“孩提”,拿这个东西就等于靠古兰经赚钱,这种行为被马果园等人深恶痛绝,他坚决反对念经受酬,于是他提出八个字的主张:“吃了不念,念了不吃”。比如说你们请阿訇来吃饭,今天就是专门来吃饭来了,我们光吃饭,不念经,你们要请我们来念经,我们就专门来念经,我们光念经,不吃饭,请我们吃饭的时候我们是不念经的,为什么,因为以免请我们吃顿饭,我们吃了嘴软,给人家念一段经,这个经就有嫌疑成为了吃饭的报酬,你们请我们念经,我们就专门来念经,念完之后不吃饭,为什么?以免吃了这顿饭成为答谢念经的报酬。为了避免嫌疑,和这有关的一切行为都要避免,这就是马果园哈吉的高风亮节。他的这种廉洁主张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但是同时也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因为老派和苏菲的阿訇全靠这个收钱,他们的教职人员全靠到处念经过乜贴收钱,这就是断了他们的财路,所以他们拼命维护自己的旧有传统。
新派刚开始是受压制的,后来到马步芳时期,就占了上风了,统一了西宁,接下来又在河湟地区推行,势如破竹。这期间有很多过激行为,推行伊赫瓦尼的时候就要拆除拱北,苏菲派的拱北受到景仰高高耸立,可新派并不买账,皈依了伊赫瓦尼的地区,拱北就保不住了。新派要拆掉拱北,就好像要了他们的命,有些人就拼了命维护,于是在推行伊赫瓦尼的时候受到了挫折,新派也有不少过激行为。大概是1940年,大概是在一个叫汪百户的老派寺,由政府出面去推行新派,马维良作为专员到寺里去慰问,在晨礼的时候,被几个人刺杀在大殿上。这是胡门门宦的几个阿訇策划的谋杀案,他们在马维良的身边安排了两个刺客,在他叩头的时候一起动刀子把他刺死。这件事情惊动了各方,后来这些人受到了法律的惩治。罪魁祸首腊八阿訇被抓住处死了,还有几个刺客也都被抓住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接下来还有一件让老派大书特书的事情,就是在临夏的河滩里讲经的事件,当时新老两派动辄就要讲经,老派为了维护正统要跟新派论战,大家都把自己的经书拿出来找证据,看你说的有理还是我说的有理,新派一度占了上风,主动发起讲经活动。祁明德当时应该是在城角寺,临夏现在有一个清真寺叫明德寺,明德寺的名字来自祁明德阿訇,他的阿拉伯语名字叫凯马鲁·丁,凯马鲁按照临夏的发音就是凯马龙,因为那里叠音读成鼻音,鼻音又读成后鼻音,凯马鲁就成了凯马龙,取这个龙字,其人被称为龙阿訇,后来弄成了聋阿訇,弄成聋子的聋,实际上他本人并不聋。聋阿訇风生水起,被人们成为西北老教三门柱之一。有一次新派邀约祁明德去讲经,讲经就讲经,他就命令手下抬着用木头雕刻的经楼,经楼里面放着古兰经,大家排着队伍念着诗歌,一路就走向河滩,到河滩里开始讲经。新派在那边扎好了帐篷,坐等老派的到来。没想到那时节风云突变,开始电闪雷鸣,经就讲不成了,很多人纷纷躲起来回了家,新派的这些人也都钻回帐篷里了。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闪电击死了两名新派的阿訇,一个是艾利阿訇当场死亡,还有一个是当时受了伤,回去以后也没抢救过来。据老派的传述,当时老派的阿訇要避雨躲进他们的帐篷,他们不让进去,艾利阿訇说:你们是真主罪刑的人,你们跟我们一块避雷干什么?在外边吧!结果把这人硬生生地推到外边,结果雷电登堂入室,穿过帐篷直接到里边,把艾利阿訇给当场劈死了。这件事情让老派非常地得意,认为真主降住了新派,让新派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新派对这件事情就非常尴尬了,他们只好解释说这是自然现象,乃是真主的常道,世界上刮风下雨是避免不了的。从这几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新老派之争是非常惨烈的,在新派的推行过程当中引起了很多的反弹,造成了一些伤亡事件,但新派也确实在西北得到了大量的传播。
在东部地区,新派则是以改良的方式出现,被人们称为新兴教,像天津王静斋、达浦生阿訇等人办经训教育,马松亭办经学院,他们开始尝试用汉语翻译古兰经,提倡一些新的举措,引起了一些波澜,被人视为新派。再后来又提倡“太智威德”,打破以前中国用方言念阿拉伯语的习惯,提倡用标准阿拉伯语诵读古兰经,他们的主张开始风靡一时,在华北地区有一定的传播,后来,东部的新兴派与西北的伊赫瓦尼合流,很多清真寺改成了新派。
在新派所到之处,清真寺阿訇廉洁奉公,改了新派的阿訇不再吃海迪耶,甘守清贫,一心一意为教奋斗,而有的地方改了个半截子,像西安的新派,就半途而废。马果园起初念经不受酬,但念经不念经并不重要,他们在意的不能受酬,于是他们干脆不念经光受酬,到各家还要吃,吃完了还要拿乜贴,不是不能念经受酬吗?对呀,我们念经是不受酬的,可我们现在光受酬,没念经啊!我们没有念经受酬,我们直接受酬。不用说,西安的新派肯定不得人心,群众还是喜欢老派,因为老派虽然吃了乜贴毕竟还念了几段,而新派吃吃喝喝临走还要拿钱,却一段也不念,这算是什么事啊!
西安的新派有个名字叫“逊奈提”,他们很少称为伊赫瓦尼,这里的新派和伊赫瓦尼的确有所不同,可以算是伊赫瓦尼的一个变种,新派还有一个变种就是马哈派,在青海以马有德和新疆大哈桑的为首,他们传播非常极端的思想,主张赛莱菲耶信徒都是卡菲尔,这是怎么来的呢?这是与赛莱菲耶的产生有关。
 
赛莱菲耶
 
接下来,就谈一谈赛莱菲耶教派是如何产生的。其他门宦教派都是从老派之中产生,而赛莱菲耶教派则是从新派之中产生。赛莱菲耶派产生于伊赫瓦尼之中,按理说,在伊赫瓦尼内部,大家都是遵经革俗的人,都是号召要回到古兰经中去的人,但有一部分人并不满足于这种回归,这种人的主张更为激进,他们认为伊赫瓦尼的改革并不彻底,比如反对念经受酬,这些固然很好,但还有一些异端行为,并没有得到革除,在礼拜方面,基本延用了大伊玛目艾布哈尼法的主张,这些人认为还需要更大步伐改良伊斯兰在中国境内的教门,他们要真正地回归古兰经,回归前三代,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教派赛莱菲耶。
赛莱菲耶是直接效仿沙特的瓦哈卜运动,瓦哈卜运动被外界称为瓦哈比耶,而内部则自称赛莱菲耶。赛莱菲耶是阿拉伯语“赛拉夫”这个词的派生词,而“赛拉夫”的意思是先贤,指的是圣人、圣门弟子、再传弟子这前三代,与之相对的是“赫拉弗”,如果别人问你:你是“赛拉夫”还是“赫拉弗”,你说:我是赛拉弗。意思是说:我乃前三代。其实我们当然不是前三代,我们都是赫拉弗,所以那样的回答不对,应该说我们不是赛拉弗,而是塞拉菲、塞拉菲伊,阿拉伯语单词后面一加上“伊、耶”就变成“前三代的、前三代式的、前三代主张的、前三代主义”。赛莱菲耶的准确含义就是拥护前三代宗旨的一种主张,或者说叫“赛莱菲主义、先贤主义”,这就是赛莱菲耶的准确定义。这个教派也是受瓦哈卜运动的影响,瓦哈卜运动影响中国两个教派,一个是伊赫瓦尼,一个是赛莱菲耶,伊赫瓦尼不承认自己受瓦哈卜运动的影响,赛莱菲耶则宣称自己和瓦哈卜运动一脉相承。因为在沙特,瓦哈卜运动本来就自称赛莱菲耶,中国的赛莱菲耶信徒只是照搬沙特的主张,把赛莱菲耶移植到了国内。
1937年马德宝等人到沙特去朝觐,回来之后他们带了许多新经,所谓新经就是一些新的经典,就是瓦哈比耶(赛莱菲耶)的经典,其中对异端思想有更加激烈的批判。有一部分比较保守的阿訇认为这经传入中国会不得了,在乘坐轮船的时候把那些经扔到了太平洋里,唯有马德宝坚持把经带了回来。马德宝又名尕白庄,因为他是白庄人,谁小谁就是尕的,他在白庄乡民之中年龄较小,所以大家把他叫尕白庄。尕白庄马德宝倡导了一个新的派别,他们不光拥护马果园的主张,念经不受酬、革除异端、不上拱北,还有不承认假卧里等等,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在一切方面回归逊奈,回归前三代的主张。在礼拜姿势方面要求按照圣行三次抬手,入拜抬一次,鞠躬之前抬一次,鞠躬起身还要抬一次。所以在一拜之中就有三次抬手,大家亲切地称之为三抬。但这些人觉得三抬这个称呼不雅,所以他们喜欢称自己为赛莱菲耶。而赛莱菲耶是什么,是先贤主义拥护者,于是一个新的教派就产生了,这就是所谓的赛莱菲耶派,民间所说的三抬派。他们在礼拜姿势上和以前的老派和新派都格格不入,礼拜三次抬手,开端章念完之后要齐声高诵“阿…敏…”,这是前所未有的明显区别。除此之外主张对古兰经不能做出人为的私意解释,他们不相信历代学者们的个人主张,提倡遵守古兰经明文。
伊斯兰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凯拉姆,它在中世纪的时候盛极一时,当时艾什阿里派占了上风,后来提倡理性的穆阿泰兹莱派逐渐衰弱了,可是当时的哈里发马蒙就是穆阿泰兹莱派,当时的论战集中在一些焦点的问题上,比如说古兰经是不是被造,物质是不是有始,这些问题产生了一些哲学派别。哲学派别是受希腊哲学影响的产物,如果一个人善于哲学思辨,就会发现有些古兰经经文和哲学逻辑似乎有些冲突,有些矛盾。比如古兰经上说真主有手,真主有眼,真主有脸,真主在宝座上,可是按照哲学推理,如果说真主有脸有眼,那不跟人一样了么?长着眼睛又在那坐着,又升了宝座,就像某种物质所具有的特征,可以上升可以下降,岂不是被空间位置所局限,这岂不是在贬低真主吗?真主应该超越这一切,不受时间空间局限,绝不可能呆在某个地方而不能在其他地方。所以在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诞生的认主学方面的传统,认为真主无处不在。那么古兰经上出现的类似经文怎么解释呢?他们认为这都是一种修辞手法,为了让人容易明白。比著名的伊玛目安萨里,就解释真主升上了宝座,是指真主拥有了王权,他认为“伊斯塔瓦”(升上)一词,在这里是“伊斯讨拉”(拥有)的意思,就是真主拥有了国权,拥有了宝座。这个解释一直占统治地位,直到瓦哈卜运动的兴起,开始对传统的哲学主张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你有什么资格去说“伊斯太瓦”就是“伊斯讨拉”的意思呢?真主升上宝座,那就是升上宝座,至于真主怎么升的那是真主的事情,我们不去追究。真主说他有脸,那就是有脸,真主说他有眼睛,就是有眼睛,真主说他有手就是有手,真主升上宝座就在宝座上,我们就这么诚信就行了。赛莱菲耶主张遵守古兰经明文,于是引起了轩然大波,传统的派别认为这样的话就等于把真主给定了位,就把真主局限在某个空间和位置了,等于贬低了真主的神性,使真主有所局限了。
传统的做法对待此类经文,取而代之以哲学的解释,他们认为真主无处不在,真主有手是形容真主的权力,真主有眼是形容真主的睿智,真主有脸说明真主的喜悦,马坚先生也是这么翻译的,他从不翻译真主的面容,真主的脸,都是翻译成真主的喜悦。真主的手他倒是翻译了,真主的眼睛他没翻译,全听的全观的,表示真主是听得见的看得见的,马坚先生翻译成全聪的全明的。但是马坚如实地翻译了真主升上了宝座,传统的做法解释是不能翻译成宝座,那怎么办呢?只能音译为“阿尔什”,“阿尔什”又是啥?就是“阿尔什”。
赛莱菲耶的主张触怒了大多数所谓的正统派,无论老派还是门宦,还是遵经革俗的伊赫瓦尼,都对赛莱菲耶的主张大为恼火,他们认为赛莱菲耶给真主定了位分,一旦给真主定了位分就等于在认主问题上发生了错位,等于把真主偶像化了,那就成了外道了,成了外道言下之意就不是穆斯林了,不是穆斯林就是卡菲尔,所以沙特都是卡菲尔,赛莱菲耶都是卡菲尔,就是从这来的。
这种思想其实早已经过时了,沙特曾经有一些过激的行为,比如毁坏了很多拱北,破坏了他们与苏菲世界的关系,但是后来又重归旧好了。沙特富有了之后,兴修了两大圣地,做了很多有利于穆斯林大众的事情,而且组织朝觐也颇有成绩。穆斯林世界也不再那么极端地拒绝到沙特朝觐,把沙特都说成卡菲尔了。但中国比较滞后,很多阿訇仍然是提到沙特赛莱菲耶,就立即断成卡菲尔,既然是卡菲尔,岂能跟随他们礼拜?所以他们拒绝跟随沙特人礼拜,有的主张要是在沙特跟随礼拜回来要自己还补,聋阿訇就是这么主张的。
再者,他们主张赛莱菲耶宰的牛羊肉是不能吃的,卡菲尔宰牲能吃吗?这些起初是老派的主张,后来新派为了与赛莱菲耶划清界限,也开始这么主张,他们宣称赛莱菲耶已经是卡菲尔了,所以到沙特朝觐不能跟拜,回来要还补,不能吃那里的肉食,不能娶赛莱菲耶的女人,都是这一系列主张演绎出来的结果。
赛莱菲耶则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是在对古兰经的维护,对前三代的真正的回归,他们依然热情高涨地传播他们的主张。赛莱菲耶在临夏的新王寺、前河沿开始传播,后来传播到了兰州的柏树巷,西宁的树林巷,往东传到了天水、西安。西安以乌振明阿訇为首,开始传播赛莱菲耶,他们在大皮院、小皮院、大学习巷、小学习巷,还有东头的河南人聚集区建国巷一带都有影响,一度发展了一部分教民。但不幸的是刚刚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就迎来了人民政权,赛莱菲耶首当其冲地受到了打击。在西安,赛莱菲耶被当成邪教与一贯道一起被取缔,“消灭一贯道,铲除三抬教”从1958年开始至1978年,中国宗教经历了二十年浩劫,之后政策逐渐恢复了,才开始有了有限的宗教自由,赛莱菲耶才开始重新传播。以西安为例,赛莱菲耶影响到了小皮院和大皮院的一部分坊民,也影响到了小学习巷的大部分坊民。等宗教开放以后,小皮院和大皮院的一部分赛莱菲耶信徒,礼拜开始三次抬手,但由于他们不占主流,所以他们的清真寺里仍然执行伊赫瓦尼或是格迪姆的敎礼,他们虽然在当地的清真寺礼拜坚持三抬手,但是当地清真寺并没有受到赛莱菲耶的冲击。而西安小学习巷营里寺坊民众多,转变为赛莱菲耶的信徒更多,于是他们就请了赛莱菲耶的阿訇。据说起初有两个阿訇,其中一个因为一些分歧遭到排挤,后来在红埠街与一些坊民另外建筑了一座清真寺,这就是清真新寺。还有一个阿訇继续坐镇留在了营里寺,执行赛莱菲耶的教礼,但他的激进主张却遭到了伊赫瓦尼群众的炮轰和对峙,后来矛盾愈演愈烈,甚至发生了械斗,这部分人被迫出走了,起初在殡仪馆,之后到莲寿坊,再后来到莲湖路的路边搭了一个大棚,在大棚里礼拜,那里的群众一度被称为“棚底下的”,大棚一扎就是七年,得不到解决。大棚冬凉夏热,密闭不透风,噪音很大,在里面做礼拜让人寒心,后来政府的帮助下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在西仓永丰公寓对面购置了一些民房,建立了一个新的清真寺,这就是西仓清真寺。

西仓清真寺建起来之后大棚底下的人都挪到这里做礼拜了,西安终于又有了一座以赛莱菲耶主张为基调的清真寺。但是其中有一部分人继而不满他们的主张,接连出走又相继建立了两座小清真寺,其中一个可能已不复存在,另外一个自称为大棚清真寺。大棚清真寺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演绎,他们主张清真言不能连念,就是“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是两句话,清真言只是指真主独一的言辞,指的是“拉一拉海,因兰拉”(万物非主唯有真主),后面那是使者言,应该是谈使者的使命问题,和清真言无关,这两句话,被大家放在一块说了很多年早已约定俗成了,但他们坚持认为穆圣没有这么说过,古兰经也没将两句话连在一起过,所以这两句话坚决不能连,连在一块就是干罪。
在西宁,赛莱菲耶也产生了裂变,原本只有一座树林巷清真寺,由于对真主升上宝座有不同意见,一部分人出走另外建寺,于是形成了高派和端派的分裂。简单说,就是赛莱菲耶认为真主升上宝座,意为高过宝座,而马坚先生曾译为真主端坐在宝座上。后来苏继元有人诉诸于沙特教法机构,要求修改译文,于是出了苏继元修订本。拥护苏继元“高过宝座”观点者成为高派,而原有拥护马坚“端坐宝座”观点者则称为端派,一派不满另一派,于是出走另立门户。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主张,认为安拉的名字是“安拉乎”,“安拉乎”就是“安拉胡”,“胡”字不能省掉,甚至不能称为真主,更不能称为上帝,不能称为天,或者耶和华。这种主张其实都是他们自己想当然,但也都是在赛莱菲耶基础上做出来的新的演绎,这些新的演绎在东部地区也得到了发展,赛莱菲耶传到了河南郑州,郑州某清真寺也开始如此宣称,认为把真主称为上帝那就成了混合教了,赛莱菲耶传到了天津,某教授开始宣称,谁要是把真主称为上帝谁就成了异教徒。赛莱菲耶传到了上海,某大阿訇宣称,把真主称为耶和华的是基督徒回宣份子,把真主称为上天的是混合教信徒。这些貌似是赛莱菲耶影响下的演绎,实际上是赛莱菲耶产生的畸变,是赛莱菲耶的败类,是赛莱菲耶的串种,是对赛莱菲耶的辱没。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赛莱菲耶。而真正的赛莱菲耶则是真正的回归前三代的人,不应该是极端主义者,应该是非常彻底的革除一切的异端,革除一切的违反古兰经和圣训的行为,而不是对于真主的普慈,对于伊斯兰的普世性做出质疑。赛莱菲耶的产生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赛莱菲耶的某一些人陷入了极端,他们声称只有自己的教派才是最正确的,这可以说是重蹈老派和新派的覆辙。
赛莱菲耶的主张有许多革命性的东西,比如说反对新派不直接遵守古兰经,现在伊赫瓦尼派的一部分极端者认为直接遵守古兰经就是卡菲尔,他们认为古兰经就是高压线,古兰经就是砒霜,谁喝谁会毒死,谁碰谁会电死。所以在古兰经明文和教法著作有抵触的情况下他们宁愿遵守教法著作,而放弃古兰经和圣训,这就是他们的做法。现在似乎开了倒车,在青海一带,本来网络已经非常发达,但却有一个极端的派别出现,甚至使用最先进的网络工具猖獗地攻击赛莱菲耶,攻击沙特是卡菲尔,说所有的赛莱菲耶都是卡菲尔。他们甚至说马坚是卡菲尔,陈克礼是卡菲尔,王静斋是卡菲尔,这些人都应该杀死,不杀死是因为政策所不允许,等最后允许他们还是要杀的。他们反对办女校,说女人只能躲在小黑屋里等等不一而足。为什么在现代通讯如此发达的社会里竟然还能出现如此愚昧的一群人呢?历史是不是开了倒车?不是的,这是因为他们意识到再不拼死一搏他们就会彻底损失自己的领地,所以这部分人要做最后的垂死挣扎,于是出现了暂时的疯狂,一时间让我们觉得历史在开倒车,其实历史的滚滚车轮是无法阻挡的,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将来的社会发展,伊斯兰教的发展肯定是越来越好,我们相信真正回归古兰经的思想必然会占据主流,那种破坏宗教、破坏穆斯林团结的教派必然会被淘汰,会走向毁灭。
 
无花果
二〇一六年元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