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大慈大爱的真主之名
 
 
 
    鉴于很多人仍然不明白回民和回族之间的关系,我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
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那么回民、回族又出于何处呢?因为历史上,伊斯兰在中国并不被称为伊斯兰,而是被称为回教,信仰伊斯兰的人,被称为回教徒或者回民。到了现代,这些回民又被划分称为一个少数民族——回族,所以,常常有人将其混淆,这就是原因所在。
 
大食法到回教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伊斯兰被称为回教,这和伊斯兰传入的历史有一定的关系,据史料记载,伊斯兰在唐永徽二年传入中国,首先通过丝绸之路传入都城长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则首先传入广州。那时候来华的穆斯林以阿拉伯人波斯人为主,但波斯人也一度被阿拉伯人统治,阿拉伯人被称为“大食”,在唐代,人们一度称伊斯兰教为“大食法”。
“大食法”简单明了,就是大食人信的法度。唐代也曾经用地名称呼其他宗教,比如基督教传入中国,曾经被称为“大秦景教”,大秦就是罗马,“景教”是指基督教的一个异端教派,他们在陕西周至遗留了一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蒙古人统治中国,同时还统治了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一部分土地,蒙古帝国囊括了中亚、西亚以及东南欧的很多地区,这些地区都成为蒙古帝国的属地,这个庞大帝国的人民没有了国界的限制,可以更加自由地来往。一部分穆斯林作为屯兵来到中国内地,也有一部分人于从政、经商来到中国内地,于是中国内地有大量外来穆斯林人口涌入。
元代的外来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回回人”,回回人是指花剌子模国及东伊朗的国民,“花剌子模”曾被翻译为回回国。回回国并不是指的阿拉伯半岛,那时候的阿拉伯半岛被翻译为“天方国”。唐代中国的阿拉伯穆斯林较多,所以大家把阿拉伯人信的教称为“大食法”。到了元代,更多的穆斯林来自回回国,人们就把回回国人信的教称为“回回教”或者是“回教”。
这就好比今天,内地一些穆斯林妇女戴着头巾、穿着长袍,很多人不了解她们从哪里来,觉得她们的穿着像新姜人,于是就把她们当做新姜人,如果一再误解下去,就会说她们信的是新姜人信的教。那时候的情况类似,内地出现了大量的回回人,回回人信的教就被称为“回回教”,而即使内地的汉人信了这个教,人们也把他们误称为“回回”。
在马来也有同样的情况,因为马来人都信伊斯兰教,所以华人就把这个教称为“马来教”,元代正是如此,由于花剌子模的回回人都信这个教,人们就把回回人信的这个教称为回回教。内地的汉人有人信了这个教,也被称为“回回人”。
由于人们对外来民族难以辨别清楚,一度把西来人口统统称为“回回”,后来人们有了进一步识别,他们把吉普赛人也称为啰哩回回,把奥赛梯人称为绿睛回回,把犹太人称为蓝帽回回,把基督徒称为十字回回。
再后来,人们的认识逐渐清晰,于是只把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称为回回,毕竟这种回回是更多的,后来他们成为主流,逐渐垄断了回回的称呼,回回就用来指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而回教也只能指伊斯兰教,而不能指犹太教、基督教。
 
回回人的汉化
 
尽管伊斯兰教在中国一度被称为回教,但回教是世界性宗教,不是只能回回人才能信,所以在传入汉地之后,有大量汉人信了这个教。由于回回人是信仰这个宗教的主流人群,人们把信了回教的汉人也叫回回。到了明代,汉人重新掌握了政权,为了加速民族融合,明代法律不允许外来人口自相嫁娶,要求回回人、蒙古人必须与汉人通婚。与汉人的通婚加速了外来人口的汉化,各民族很快融合为一体,外来人口融入到华夏民族之中,变得华夷不分。
华夏民族被称为汉人,这是因刘邦建立的汉朝而得名。汉人是什么人?就是中国人、华夏人。汉人不能指蒙古人,也不能指突掘人,也不能指藏人。即使内蒙、突掘、西藏被中国统治,但是把藏人称为汉人是不对的,把突掘人称为汉人也是不对的,他们不是汉人,自然也不是华夏民族。
华夏民族也不是严格的种族。古华夏人是指中原一代的居民,随着华夏的扩张,融合了南方的越人,以及北方的胡人。汉人在不断吸纳外来人口,使其他民族成为新的汉人。在汉人的观念里,华夏是礼仪之邦,而外国人是蛮夷之人,蛮夷进入中原之后,只要接受华夏的礼仪教化,就可以成为孔孟门生,成为华夏子民,而不再是夷狄了。就这样,凡迁入汉人地区者,说了汉语,姓了汉姓,逐渐都被汉化为汉人,不再是外国人。
唐代一些外来穆斯林,来到中国很快就被汉化,他们参加科举制度,在中国做官,比如波斯的李舜玄。到了元代,更多外来穆斯林涌入中国,娶汉女姓汉姓,说汉语写汉字,穿汉服吃汉餐,很快被汉化为新的汉人。陈垣先生著有《元代西域人华化考》,谈的就是西域人被华化的过程,华化就是汉化,绝不是蒙古化满洲化。到了明代,外来人口汉化的步伐更加迅速,由于外来人口必须与汉人通婚,外来人口的血液被迅速稀释,其后代融入了大量的汉人血液,最后彻底融入汉人之中。汉人既包括本土的汉人,也包括汉化了的汉人。本土的汉人就是历史上一直生活在这里的土著,汉化了的汉人则是指外来民族不断融入汉人之中。比如说历史上曾经有不少鲜卑人党项人羯人羌人羝人女真人契丹人,随着定居中国,与汉人通婚交往,逐渐融入汉人之中,成为新的汉人。他们的姓氏比如“慕容”、“东方”、“欧阳”等都融入了汉姓之中。阿拉伯人、波斯人、回回人也是如此,他们来到中国也开始娶汉女姓汉姓穿汉服说汉语,很快也被汉化,成为新的汉人。
举例来说,北非居民原本并非阿拉伯人,他们是柏柏尔人、科普特人、苏丹人、索马里人等,当阿拉伯人占领这些地区之后,当地居民迅速阿拉伯化,他们最后都成为了阿拉伯人。
 汉人也是如此,唐宋来中国的大食人波斯人,元代来中国的突掘人回回人,都像历史上的鲜卑人匈奴人一样,被汉化为新的汉人。但即使汉化为汉人,他们仍然保留着伊斯兰教信仰,由于伊斯兰教被称为回教,信了回教就被称为回回,所以他们的民族身份成了华夏人,成了汉人,但他们的宗教身份则是回教徒、回民。
 
缠回和汉回
 
大清帝国占领了汉地,中国人成了亡国奴。大清也占领了突掘地、蒙古、西藏。乾隆年间,新姜纳入大清国的版图,信回教的就不光是汉人了,而是加入了突掘人的成员。由于突掘人也信奉回教,自然也被称为回回。如何区分突掘回回与汉地回回呢?官府和史书把汉地回回称为熟回或汉回,而把突掘地区的回回称为生回或缠回。
新姜人也信回教,喜欢缠头,因此被称为缠回,新姜因此被称为回疆、回部。而汉地回教徒除了宗教信仰之外,与普通汉人没有区别,他们不缠头而留辫子,不说维语而说汉语,因此被称为汉回。
回回是指的回教徒,凡信仰回教皆可称为回回。除了汉回之外,傣人信了伊斯兰被称为“傣回”,藏人信了伊斯兰被称为“藏回”,蒙古人信了伊斯兰被称为“蒙回”,白族人信了伊斯兰被称为“白回”。
佛教传入中国,影响了三个地区,分别形成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伊斯兰传入中国,至少影响了两个地区,一是突掘地,一是汉地。突掘地的信教者为突掘穆斯林,汉地的信教者为汉人穆斯林。按照历史上的称呼,一是缠回,一是汉回。缠回就是突掘穆斯林,汉回就是汉人穆斯林。
回回起初指的花剌子模人,后来用来指所有回教徒,无论突掘回教徒还是汉地回教徒,无论缠回还是汉回,他们都是回回(回教徒),或者回民(回教教民)。
回回是回教徒,回教徒来自各族,凡皈依回教(伊斯兰教)者,皆为回回(穆斯林)。但皈依回教成为回民,并不意味着民族身份的改变,不能说信了回教就成了花剌子模人,或者成为伊朗人大食人,那不可能。正如信了基督教不可能成了意大利人、罗马人,信了佛教也不可能成了印度人尼泊尔人。作为汉人,皈依了回教,照样是汉人,但由于伊斯兰被称为回教,信了回教则被称为回民,但即使成为回民也是汉人回民。回民说明他们是回教教民,不意味着他们改变了民族身份而成了外来人口,他们仍然是汉人,只不过是汉人中的回民,所以即使是回回,也是汉回回。
何为汉回回?简而言之就是信仰回教的汉人。谁是汉回回呢?汉地穆斯林基本上都是汉回回,随着汉人移民新姜,新姜也有了大量的汉回,他们与当地穆斯林风俗习惯迥异。
即使有人考证过,某某人家祖先是波斯人,或者祖先是犹太人,或者祖先是维吾尔人,这些我们都不否认,但是我要说的是:祖先是祖先,他们是他们,他们的祖先是阿拉伯人或者波斯人,但他们是汉人,他们的祖先没过几代就被汉化成为汉人,他们自然也是汉人。
为什么平时只宣称自己是回回,而回回的前面不提“汉”字呢?这是因为过去的中国,是一个汉人国家,大家都是汉人,还有必要格外强调自己的汉人身份吗?比如基督徒,大家有必要在前面缀上“汉基督徒”吗?佛教徒有必要强调自己是“汉佛教徒”吗?即使到了清代,新姜并入清国,但内地仍然是汉人地区,汉人地区仍然是清一色的汉人。大家都在汉地,还需要格外强调自己的汉人身份吗?好比说你也姓李我也姓李,李家的兄弟在一块,还需要格外强调,你是李家的谁,我是李家的谁吗?
汉人基督徒只有见了纳西族基督徒、傣族基督徒、景颇族基督徒的时候,才有必要强调自己是汉人基督徒。佛教徒只有见了藏传佛教徒、南传佛教徒的时候,才有必要强调自己是汉传佛教徒。汉回这个词只有与缠回放在一起相提并论的时候,才凸显它的用途,可以用来表示与缠回的区别。
回回指的是回教徒。汉回就是汉人回教徒,说白了就是信仰回教的汉人。他们除了宗教特征之外,与普通汉人没有任何区别。但有些人认为回回是一个民族,就是回族。这就好比说佛教徒是一个民族——佛族一样荒谬。汉地回回与普通汉人只有宗教区别,没有民族区别。而宗教不同不代表民族的不同,比如一个黎巴嫩阿拉伯人,不能因为自己信了基督教就不是阿拉伯人了。同样,一个汉人,不能因为信了回教就不是汉人了。
 
四个共同点
 
中国划分民族的标准往往是根据斯大林提出的四个共同点即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特征、共同心理素质,用这四个共同点衡量汉地回民,会发现他们与普通汉人有着完全相同的四个特征,这足以证明他们和普通汉人本来就是一个民族。首先看共同语言,内地回回自古以来就说汉语,他们和普通汉人有着共同的母语。有人说他们的母语是阿拉伯语,这是瞎扯,哪一部分回回的母语是阿拉伯语?是海南回回还是西北的回回?没有,即使起初来华的穆斯林先民,不管是阿拉伯人、波斯人、犹太人,来到中国之后,都开始说汉语。他们除了汉语之外,没有任何一种统一的语言。他们的后代也都说汉语。汉语才是他们与普通汉人一样的共同语言。
有人说,他们虽然说汉语,但却夹杂了大量外来词汇被称为经堂语。但经堂语不是另外一种语言,只是夹杂了宗教词汇的汉语,仍然还是汉语。就像佛教徒一样,他们在平时说话的时候夹杂了部分梵语外来词,比如说“佛陀、菩提、浮屠、刹那、劫难”,不能因此就说他们使用的不是汉语。
还有人说“小儿锦”是中国回民的共同语言,这也是瞎掰。小儿锦是西北一带穆斯林用阿拉伯语字母拼写的汉语,他们拼写的仍然是汉语,“小儿锦”充其量是一种汉语拼音,而不是一种语言。
回回与普通汉人有着共同的地域,就是汉地,就是汉族地区,所有的汉回回都生活在汉地,以及汉人移民所到之地。比如新姜,汉人移民到那里了,也就有了回回,因为汉人中的回回也到了那里了,比如东北,闯关东的时候,汉人到了东北了,汉人里的回回也到了东北,少数民族地区,汉人少,汉人里面的回回也少,西藏是藏人地区,回回去的少,为什么呢?因为汉人移民少,汉人里面的回回也随之减少,有汉人的地区就有回回,没汉人的地区,也就没有回回。因此,回回与普通汉人有着共同的地域,就是汉地以及汉人移民所到之地。
     内地的汉回回与普通汉人有着共同的经济特征,比如农耕社会,大家以农耕为主,城市里以经商为主,牧区以牧放为主,新姜以兵团为主。
他们还与普通汉人有着共同的心理素质,他们与普通汉人有共同的国家认同和国家归属感,他们坚定不移地支持一个中国,这一点和维人同胞不同。移民到新姜的回民对分裂者深恶痛绝,他们和汉人一条心,坚定不移地支持汉人政权,认为汉人统治者才是他们的自己人。这一点上足证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汉人相同,由于他们和汉人有共同的民族基础,维人把这群回回人称为“东干”。
在维人眼里,东干就是信仰伊斯兰的汉人。有人说这个词的意思是“东岸”,因为回民是东岸子过来的,有人说是“东汉”,还有人说是“通汉”。“通汉”一词恰如其分,“回人通汉”可以说音意兼顾,他们的心确实和普通汉人通着,所以他们希望汉人统治新姜,不希望新姜被分裂出去。
 
共同点何止四个
 
他们和汉人有共同的姓氏“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他们姓张、刘、韩、魏、黄、孙、孔等,这些都是汉姓,他们很少有其他姓氏。比如已故的翦伯赞姓“翦”那是维吾尔姓氏,已经被识别出来。回回姓与汉人的姓氏无异。虽然其中有一部分姓氏来自于阿拉伯或者波斯,但也已经汉化为汉姓的特征。回回的名字更是充满了汉人特色。比如女人喜欢叫“凤仙、淑贤、秀兰、玉兰”,男人如“马化龙、马如龙、杜文秀、马万福、马福祥、马麒、马麟”等,都是典型的汉人姓氏特色。
    他们与汉人有共同的建筑风格,清真寺里有五脊六兽,有蟠龙附凤,有匾额,有对联,有赑屃……,这些都是一样的,很多清真寺没有新月而有宝瓶,不同的就是大殿里面没有偶像。汉人喜欢在壁龛正中供奉偶像,信奉伊斯兰的汉人总觉得也应该放点什么,于是他们将弯弯曲曲的阿拉伯书法放在正中央,觉得好像朝那个位置朝拜心里才踏实,严格的说这是这不恰当的。
     他们与普通汉人有着共同的饮食习惯,北方回回喜欢吃面,南方回回喜欢吃米,中原地区回回喜欢吃蒸碗,把肉先炸后蒸,蒸碗就是汉人饮食特色,而阿拉伯人波斯人乃至中亚人都没有这个习惯,这都是汉地伊斯兰文化。既然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有波斯伊斯兰文化、突掘伊斯兰文化、马来伊斯兰文化,同样也有汉地伊斯兰文化,伊斯兰传入汉地,大汉民族信仰了伊斯兰,就创造出一种具有汉族特色的大汉伊斯兰文化。
     在婚丧嫁娶方面,回回也与其他汉人相似,回回重视传宗接代,还保留有家谱,丧事长子守孝。他们结婚的时候闹洞房,西安至今还有检验新娘子是否贞洁的习惯,他们在新婚之夜要在床上铺一块白手帕。他们生孩子要煮红鸡蛋,过去的女人还要裹脚。他们去世了之后有周年、忌日、四十天、一百天等纪念日。人去世后要念经几十天,汉人请和尚念经,汉回就请阿訇念经,同样都是念经完了给钱,而基督徒因为没有汉化则没有这个习惯。有亡人的时候,西安的回民会顶经,这和汉人顶盆是如出一辙,只不过其他汉人顶着盆子然后要摔下去,而回民要顶着盘子转经假装施舍。历史上,回回的尸体要用轿子装着抬。而轿子上有一条龙,如果是男亡人,轿子上就是有胡须的龙,而女亡人的轿子上则是没有胡须的雌龙。民间信仰里相信有龙,相信有鬼魂附体,相信自杀者难以到真主那里报到,而是跟着星星月亮来回转,这些都是汉人的民间信仰。
     他们有共同的文体生活,东部地区的回回喜欢戏曲,如豫剧秦腔京剧,西部地区的回回喜欢花儿,无论京剧秦腔还是花儿,都是汉人的娱乐方式。回回喜欢武术,就是功夫,是专属于汉人的强身健体的传统。太极拳的创始人来自于陈家沟,穆斯林姓陈的是他们的本家,心意六合拳拳法也都是汉人创传的。有的拳法经穆斯林加以改造,比如查拳、汤甁七式,但套路仍然是汉式的。所有这些特征都和普通汉人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信了回教。信了回教之后受回教影响,部分习俗有了改变。饮食方面虽然不吃禁物了,但是烹饪方式仍然是中餐做法,内地回民没有抓饭没有烤bao子。
 
回回到回族
 
伊斯兰教叫回教,信教者就是回回了,那么现在皈依伊斯兰的汉人(新穆斯林)该叫什么呢?还能称他们为回回吗?如果回回指的是穆斯林,谁信仰伊斯兰谁就是回回了,现在皈依伊斯兰教的汉人当然也是回回,他们是新回回,是新汉回。有一部分汉人信了伊斯兰之后,他们的思想变得比老回回还要回回。
说完回民再说回族,回族概念的提出与日本人有关,日本人妄图分化中国,他们首先分裂满洲。满洲本是满人的故土,日本人操纵溥仪成立了满洲国。他们还支持蒙古独立,蒙古人自古不是汉人,他们也被清国占领,清国既然灭亡,他们也就独立出去了。除此之外,日本人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就是建立回回国。这个想法的理论基础就是回回人不是中国人,应该脱离中国,回回国指的不是新姜,因为新姜当时要建立突掘国。他们指的是汉地回民,这些人一直自称回回,他们就抓住这一点,说回回不是汉人,而是外来民族,因此应该独立建立自己的国家,日本人鼓吹回回国,为此做了很多舆论宣传,但他们的这种宣传并没有奏效。后来,这种观点被延安沿用,他们说中国内地的回教徒,不是汉族人,而是回回民族,回回民族不属于中华民族,所以不应该隶属于中华民国,而应该建立回回民国。裆一度鼓励所有的回回脱离中国,建立另外一个国家。但回回没有这种意识,他们一直以来认为回回就是中国人。但裆不把他们当做汉人,剥夺了他们的汉人身份,把他们当成汉人之外的另一民族,回回民族,简称回族。
    值得一提的是,回族这个词之前也出现过,清代史书中偶尔出现回族一词,但那绝不是现代意义的民族概念,基本是指回教徒这个群体,类似于今天的“有车一族”,他们那是“回教一族”。孙中山先生还曾提出五族共和的概念,五族包括汉回满藏蒙五族,但这里的回族不是指的内地回教徒,而是指的新姜突掘人,由于新姜突掘人信奉回教,所以新姜也被称为回疆,突掘人也被称为回族,孙先生口中的回族指的就是他们,所以准确的说,汉回满藏蒙五族是指的汉突满藏蒙,而内地回教徒那时则被视为汉人。
    后来,突掘人和塔吉克人被政府划分为六个民族,而回族与他们毫无关系。政府把内地的汉回回划分成回族,这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回教徒,一是说汉语的汉人,信回教但不说汉语的,像东乡人说东乡话,循化人说撒拉话,分别被划分为东乡族和撒拉族,而不被划为回族;说汉语不信伊斯兰也不行,像晋江陈埭的、惠安百崎的穆斯林后代,虽然祖上信仰回教,但他们不信,也不被划成回族。直到1979年以后,才把他们改为回族,那是后来的事情了,直到现在,那部分回族也不信伊斯兰,和普通的汉人没有区别。
     回族就是由汉人回教徒从普通汉人中划分出来的,当时划分的时候,回族就是回教徒,都信回教(伊斯兰教),但经过七十年的无神论教育之后,很多人已经不再信仰伊斯兰。于是,回族中也有一部分非穆斯林。加上东南沿海不信回教的回民后裔,后来也被划分为回族,其中泉州就有二十万回族,基本都不信伊斯兰。所以,准确的说,回族不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的民族。
当初的回族,来自信仰伊斯兰的汉人,如今的回族,只能说其中的一部分信仰伊斯兰,一部分信基督教,一部分信佛教,还有一部分信仰无神论。回族是穆斯林后代,但是不全是穆斯林。如果要准确的定义,回族就是汉语穆斯林后代。
回族其实就是汉人,他们说汉语,写汉字,姓汉姓,和普通汉人没有什么区别,他们的先祖要么本来就是汉人,要么是被汉化了的汉人。一部分回族的先祖是外来人口,但来到中国后很快被汉化成为汉人。正像阿拉伯人征服北非之后,原来的柏柏尔人、苏丹人、索马里人很快被阿拉伯人同化,而成了新的阿拉伯人。
我们现在回顾一下这三者的区别:回教、回民、回族,回教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指的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信仰回教的有两大群体,中国有两千万回教徒(穆斯林),其中一千万是汉人,另外一千万则是突掘人。突掘人被划分为六个民族。汉人被划分为回回民族。另外还有极少部分来自蒙、藏、满、傣、白等民族。
回民就是回教教民,指的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谁是回民?如果回民是指伊斯兰教徒,那么凡是伊斯兰教徒皆为回民。于是,沙特穆斯林也是回民,马来穆斯林也是回民,印度穆斯林也是回民,土耳其穆斯林也是回民,这些国家都是回民国家。
而回族就是中国政府从汉人群体之中划分出来的一部分人,他们与普通汉人的区别是信仰伊斯兰教,但由于现在已经有一部分回族人不再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回族准确的说是汉人穆斯林的后裔,而不应说是汉人穆斯林。
     伊斯兰是所有人的宗教,而不仅仅是回族人的宗教,即使回族人都信仰伊斯兰教,也只是伊斯兰教徒的一部分,何况回族之中有为数不少的人不信仰伊斯兰教,所以我们不应该把回族与穆斯林划等号。
    回族来自汉人,但这一千万汉人不被视为汉人,他们的汉人身份被剥夺,尽管他们说汉语,写汉字,姓汉姓。他们和普通汉人没有区别,唯一不同的就是信仰了伊斯兰,如果他们不信伊斯兰了,则与普通汉人没有任何区别。当然,普通汉人一旦信仰了伊斯兰,也和汉人回教徒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民族。可悲的是,这部分人在被剥夺了汉人身份之后,也真的以为自己不是汉人,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同胞,不再和自己的亲人来往,不再向普通汉人传教。当局的投其所好,得到了这部分人的热捧,他们名正言顺地当起了外来人口,心安理得地做起了二等公民,不当自己是中国人的后代,不当自己是炎黄子孙,真的以为自己是侨民了,真以为自己是阿拉伯人或者波斯人了。
     起初有几个意大利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天主教,现在的天主教徒如果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意大利人,显然是非常荒唐的。起初的确有些阿拉伯人波斯人到中国,但这部分人很快被汉化为汉人,他们的后代也都是汉人了,但这部分人的后代却嚷着说自己是阿拉伯人或者波斯人,否认自己是汉人,这正如天主教徒声称自己是意大利人一样的荒唐可笑。
这部分人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特征,他们处处强调自己和其他人不同,强调自己是另类,不是普通中国人,不是普通汉人,在各个方面和汉人对着干,刻意避免和汉人类似的地方,已经形成习惯的他们不提,比如说寺、无常、教门、清净本来都是佛教用语,天经、天房、天课、天命、天启也带有汉人色彩,这些词他们用了也就用了,他们以为本来就是回回的。而以前没有用过的词,没有形成习惯的词,他们坚决反对,比如说穆斯林称真主为天为上帝,他们就说这是大逆不道,是出教,是模仿汉人。可是,他们自己满嘴汉话,他们却视而不见。我们本来就是汉人,何谈什么模仿?我们只是传承自己的民族习惯而已。
汉地所有的清真寺基本都是庙宇式的,和普通汉人的宗教建筑没有什么区别。现在的清真寺却都要修成拜占庭式的,以此表示与普通汉族建筑有所区别。还有,清真寺挂对联没事,尽管这是汉人的习惯,但他们已经视为己有了,若谁家挂对联,那就不行,就是模仿汉族了。还有一些抠字眼的,比如不能说肥要说壮,不能说甜要说咸,不能说死要说殁,不能说杀要说宰,其实就算说殁,也仍然是汉语,即使这样也要和普通汉人习惯不一样。刻意与别人划分界限,制造不同,这就是民族主义的典型特征。
非穆斯林同胞和我们是同一个民族,大家都是汉人。如果硬要把汉人划分为两种,按地域划分可以分为南汉人和北汉人,因为南方人和北方人确实有很大差别。如果从信仰划分,也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汉人,一种是穆斯林汉人。普通汉人不信单一宗教,而穆斯林汉人则信仰伊斯兰教,除此之外,我们没有区别。
 
常犯的口误
 
普通汉人就是我们的同胞,我们也是汉人。既然如此,我们应该纠正平时容易犯的一些错误。很多人说发展伊斯兰要靠回族,说回族承载着中国伊斯兰的发展。这是胡扯,回族的历史到现在不过六七十年,在这以前,伊斯兰已经在中国汉地传播了一千多年,那时候传播伊斯兰教靠的是谁?靠的是回民而不是回族,回民就是信奉了伊斯兰的汉人,是汉回民,是汉回回,也就是汉人承载着中国伊斯兰。
还有人说,要想发展伊斯兰,首先要提高回族的素质,毕竟在中国发展伊斯兰还得靠回族,这也是胡说。发展伊斯兰靠穆斯林就够了,在汉地还得靠汉族穆斯林。靠回族?回族都是穆斯林吗?泉州二十万回族都不信伊斯兰了,靠他们靠得住吗?汉人信了伊斯兰了,同样靠得住。所以,发展伊斯兰靠什么人?靠穆斯林就够了。如果非要问靠哪个民族的穆斯林,那当然要靠汉族穆斯林。你要说靠回族,而回族其实就是信仰伊斯兰的汉人。
有人给我介绍一个慕道者,他说:“你给他多讲点伊斯兰知识吧,他是汉族。”我说:“是汉族就要学习伊斯兰知识吗?谁不是汉族?我也是汉族,我们说的是汉语,姓的是汉姓,长着汉人的面孔,读穿着汉服,写着汉字,哪一点儿不是汉人?你告诉我。”我不是回族吗?是啊!是别人剥夺了你的民族身份,所以你成了回族,你不再被视作汉人,可是事实上你仍然是汉人。好比台湾,你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但事实上它仍然是中国的领土,台湾人仍然就是中国人。
我没有见过基督徒在介绍朋友的时候,会说:“来来来,这个人汉族,给他讲讲基督教!”没有,大家都是汉族,何必强调他是汉族呢?
     我们先入为主地带有民族意识来理解一个宗教,那就陷入一个误区。当你在刻意强调一个非穆斯林是汉族身份的时候,就说明你已经认同了别人剥夺你的身份,认同了别人对你的划分。言下之意就是你不是汉族,说明你认同这种划分,而这种划分是错误的。我们自古以来,祖祖辈辈就是汉人,就是炎黄子孙,别人剥夺了你的汉人身份,你就真的以为自己不是汉人了,不是汉人是什么人?是阿拉伯人?波斯人?你自己信吗?是回族人?那信了佛教还是佛族人,信了道教岂不成了道族人?
有人说,老师我们学校里没有清真餐,我们能不能吃“汉餐”?我们都是汉人,吃的不都是“汉餐”吗?什么是汉餐?他指的是非清真餐,难道一个汉族穆斯林做的餐不是清真餐吗?你用一个民族概念来界定清真与不清真,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一个汉族人做的饭是汉餐,他信仰了伊斯兰,做的饭自然是清真餐,清真汉餐。如果一个回族吃了猪肉了,即使他做的是回餐,你也不能吃,因为那是非清真回餐。
我们不能用回族这个字眼捆绑穆斯林,捆绑伊斯兰,因为伊斯兰不仅仅是回族的,伊斯兰是全人类的。伊斯兰向谁传播?不是向汉族人传教,我从来没强调过向汉族人传教,我强调是向外传教,向外就是向非穆斯林传教,非穆斯林多了,回族里面也有不少,汉人都是非穆斯林吗?不,汉人之中有穆斯林。有多少?有一千万。现在被称为回族的,不都是汉人穆斯林吗?我们向谁传教?向所有非穆斯林,向华夏儿女,向十三亿中国人传教,而不是向汉族传教。汉人本来就有很多穆斯林,不能被视为非穆斯林,这都是我们要注意的、经常犯的错误。
     在言语上要特别注意,有些人动不动说我们回族如何如何,你们汉族怎么怎么,我们不能和你们汉人通婚云云。这个时候他已经给伊斯兰设定了一个标签,不知不觉地把伊斯兰当成某族的专利了。比如有人说“穆斯林不能和外族通婚”,这句话就是大错特错。什么是外族?难道汉族是外族,回族是内族吗?中国有一千万汉人都信仰伊斯兰了,难道还是外族吗?伊斯兰没有内族和外族之分,谁都能信伊斯兰。伊斯兰是世界宗教,各族都有。所以,类似于“我们要向汉族传教”、“我们要发展汉族穆斯林”、“我们不能和汉族通婚”、“我们不能模仿汉族”,所有这些话都是民族主义意识在作怪,都是我们要注意的。
 
无花果
二〇一六年四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