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大慈大爱的真主之名
 
马来西亚的民族构成
马来民族是马来西亚的原著民,他们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后来归信了伊斯兰教。印尼、文莱、菲律宾以及泰国的土著民族都是马来人,但他们分属于不同的国家。马来西亚的国土主要是马来半岛和东边的加里曼丹岛北部,呈一个V字形环绕在南海的两侧,中间是马六甲海峡。
马来西亚不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虽然叫马来西亚,但马来人不是全部,他们大概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马来西亚总人口有三千一百万,而马来人有两千万左右,剩下一千万分别是印度人和华人,而其中印度人占二百万,而华人占七百万,还有其他的民族。也就是说,马来西亚有三大民族,首先是马来人,其次是华人,占了七百万,不到三分之一,还有二百万的印度人以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
华人是不断从中国迁入马来的一个外来民族,中国和马来西亚陆地不接壤,但因为南中国海和马来西亚相邻,也算是友好邻邦,中国人从海上可以直接到马来西亚,所以中国同胞习惯上把马来西亚称之为南洋,所谓下南洋就是指到马来西亚或印尼、菲律宾,下南洋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在明代的时候,大量中国人不断到南洋去,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路过马来西亚,在马六甲留下了不少华人,郑和留下来的人据说是马来西亚最早信仰伊斯兰教的,他们和当地人通婚,把伊斯兰教的种子也带到了那里。但是马来民族接受伊斯兰教更多是由于苏菲的影响,是从印度东传而来。
伊斯兰教对他们造成了影响,明朝灭亡之后,因为故国被清国侵占,一些支持明朝的人逃亡南洋去谋生。清代后期,由于英国政府占领马来西亚,需要大量劳工,允许中国人前往马来西亚工作,到了民国,民间交流则更加普遍。华人从明清到民国,陆续不断地前往南洋。最终在南洋形成一个庞大的民族,以至于占马来西亚总人口近三分之一,也就是华人。华人在国内是指汉人,但是在国外称华人,我们不能说他们是中国人,因为他们没有中国的国籍,他们是马来西亚国籍,是马来西亚的公民,从民族上讲则是华人。
马来华人的穆斯林比例
现在,马来西亚七百万华人之中,有多少穆斯林呢?出乎意料,华人之中的穆斯林只有五万人,不足百分之一。马来华人有百分之二十信仰基督教,另外一些华人信奉中国传统宗教,比如佛教、道教,还有一般多神崇拜以及民间信仰。中国沿海迁居到马来西亚的华人大多保留有妈祖信仰。其中不到百分之一的五万华人穆斯林,一半以上是客家人,另外百分之三十是福建人,也就是闽穆,还有百分之十是广东人,也就是粤穆,还有百分之五的琼州人,也就是海南人,另外还有百分之五的潮穆,也就是潮州人。
马来西亚的原著民马来民族已经基本伊斯兰化了,基本全民信仰伊斯兰,他们在马来半岛以及东马建立了一个个穆斯林苏丹国,后来遭到英国殖民,再后来1957年建立了马来西亚国。不了解马来西亚的人都有一种错觉,他们觉得既然马来西亚是一个穆斯林国家,主体民族马来族基本上都是穆斯林,而第二大民族华人由于世代对伊斯兰教耳濡目染,怎么着也得成群结队地皈依伊斯兰教。但结果出乎意料,华人穆斯林少之又少,这是怎么回事呢?
按理来说,马来西亚是穆斯林国家,伊斯兰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穆斯林对华人呈包围之势,随处可见穆斯林,政府又鼓励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发展宣传没有任何障碍,随时可以学习古兰经,随处可以了解伊斯兰。马来西亚宗教信仰自由,这个国家不会出现任何不允许信仰,禁止礼拜斋戒的事情,任何人信仰伊斯兰教,都会受到欢迎,政府还会给予奖励,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帮助,另外还有其他政策上的扶持。既然如此,华人信仰伊斯兰的人数应该不在少数啊,然而事实并非我们所想象。
很多人起初都像我一样,认为马来华人归依伊斯兰教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比中国大陆的华人了解伊斯兰的机会更多,信仰伊斯兰的机会更多,皈依伊斯兰的速度更快,但事实上华人之中的穆斯林少得可怜,伊斯兰在华人中的传播速度非常缓慢。
如有读者读过马强博士写的《跨越边界》这本书,就会对马来华人穆斯林的信教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很多人读了这本书之后大吃一惊,才发现,在马来西亚,华人信仰伊斯兰教的难度系数绝不亚于中国的汉人。
众所周知,当今中国,一个普通的汉族人信仰伊斯兰教非常困难,一是伊斯兰教被严重民族化,汉语穆斯林被划分为回族,而这部分回族将伊斯兰当成自己的民族宗教,起初伊斯兰教被称作回教,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回教徒,而现在回教徒被划分成了回族,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普遍的误解,大家认为回教是回族的宗教,只有回族才能信回教,和汉人没有关系,一些穆斯林也自称伊斯兰是回族的宗教,不欢迎汉族加入,他们不知不觉之中把自己和汉族对立起来,使自己从汉族之中脱离出去,穆斯林与汉族群体称为两个对立的族群,于是互不往来,互不沟通,也不进行跨族的传教,所以普通的汉族人皈依伊斯兰教有了巨大的障碍。
民族之分成为中国汉族人皈依伊斯兰教的主要障碍。另一个就是文化障碍,信仰伊斯兰会使人觉得背叛祖宗,我们是华夏民族,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三教九流应有尽有,难道要屈尊去选择亚文化吗?我们放弃中华的正统佛儒道,难道要选择阿拉伯的外来宗教吗?很多人误以为伊斯兰来自于阿拉伯游牧民族的宗教,不适应农耕民族,和中国人的多神崇拜格格不入,由于信仰伊斯兰教,不能再用棺材了,不能再烧纸了,不能再给亡人下跪磕头了,不能再披麻戴孝了,最重要的是不能饮酒了,不能吃猪肉了,这些都必须改变,习俗和文化上的改变使普通中国人难以跨越,觉得加入伊斯兰等于背叛祖宗。家族认为信了回教成为回回了,从此以后就脱离汉人了,指望传宗接代,结果他却不当汉人了,跑到回民队伍里去了,让人觉得欺师灭祖,这些原因形成中国汉人信仰伊斯兰的另一障碍。
马来华人皈依伊斯兰的障碍
我们再去观察马来华人,马来华人是否也遇到同样的障碍?他们皈依伊斯兰教是否遇到同样的压力?答案是肯定的。
在马来西亚,华人要皈依伊斯兰教,也要承受很大的压力,要突破重重障碍。因为华人雄居在世界的东方,华人自古以来就自诩为天朝大国,礼仪之邦,拥有优秀的文化,这种自恋阻碍他们正确认识伊斯兰教。中国儒家文化源远流长,佛教道教也有许多优秀成分,这足以使华人产生充分的自信和自豪感,作为炎黄子孙,无论走到哪里,这一点总是念念不忘,华夏文化自成体系,有自己的节日,有自己的礼仪,有自己的崇拜对象,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拥有这些文明的华夏民族,到了南洋与当地的土著打交道,本来就有一种文化优越感,他们藐视丛林中走出来的马来人,认为马来人是落后民族,只能信仰落后的宗教,伊斯兰适合落后的马来人,而华人早已有了更加先进的文明,所以不需要信仰落后的宗教。这是一种民粹主义造成的对伊斯兰教的无知和蔑视。接下来,还有民族障碍。伊斯兰教在马来西亚也被弄成了一个民族宗教,由于举国上下,信仰伊斯兰的基本上是马来人,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伊斯兰教就是马来人的宗教,所以华人到了马来,很自然地将伊斯兰称之为马来教,有知识的人才称之为伊斯兰教或者是回教。如果仅从民族情感上讲,华人希望传承自己的文化,而不愿信伊斯兰教,因为伊斯兰教给人的印象是专属于马来民族的,信奉伊斯兰教则需要跨越民族的障碍。
马来教的称呼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华人群体中,很多人把伊斯兰教等同为马来教,既然如此,华人为什么跨越民族去信仰马来人的宗教呢?就像中国一样,一个汉人为什么去信回族人的宗教呢?同样的逻辑,作为马来华人信仰华人自己的宗教就行了,我们有关公,有妈祖,我们有如来,有玉皇大帝,这一切已经足够了,何必再去拜一个陌生的外族神灵安拉呢?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听了马来西亚人的劝解布道之后,觉得伊斯兰教有道理,知道了伊斯兰教是一个普世的宗教,不是专属马来民族的宗教,既然任何人都能信,华夏民族自然也能信,这种情况下,他一旦选择伊斯兰教,就会承受很大的压力,那是来自周围华人给他造成的压力。他们往往会说,你为什么去做马来人?为什么选择马来人的宗教?即使皈依者自己了解了伊斯兰教是世人的宗教,但大部分人仍然不理解,仍然认为信仰伊斯兰教,就是要选择做马来人,信仰马来教,从而要放弃中国人自己的宗教了。
他们的担心也有一定原因,因为信仰伊斯兰教之后的华人往往会迅速地马来化,逐渐变得和马来人一样。在马来西亚,大部分华人皈依者是婚姻的原因,他们娶了马来人的妇女或嫁了马来的男人,因为跨族婚姻,华人皈依了伊斯兰教,接下来,他很快就会和伴侣的马来家庭融合在一起,风俗习惯随之改变,接下来生的孩子,自然有了一半的马来血统,成了半个马来人,再接下来,到孙子那一代就成了彻底的马来人了。由于他们很快融入马来人的生活圈子里,而和周围的华人圈子却渐渐疏远,因为风俗习惯的不同,有些来往被迫中断,不能再吃猪肉了,不能再喝酒了,不能再参与祭祀了,却和马来人一样去礼拜斋戒,于是从生活习惯上使他更像一个马来人,由于他的后代稀释了华夏的血统,久而久之他的家庭也就彻底马来化了,很多华人穆斯林现在连汉语都不会说了。很多马来华人看到这一幕,不觉会有一种恐慌。认为皈依者早晚会成为马来人,后代也会成为马来人,他的这个华人家族就必然走向终结。
还有一个原因,由于信仰了伊斯兰教,甚至华人自己的特有的姓氏都难以保留了。据我所知,一个华人信仰了伊斯兰教之后,他们的身份证要改写,男人的名字前面要加上阿卜杜拉(真主之仆),而女人的名字前面要加上艾玛图拉(真主之婢),除此之外,还会给他们取一个阿拉伯语名字。华人因此误以为自己不能再姓自己的姓氏了,首先在身份证上已经给他区别出来,其次在穆斯林之间,大家确实有直呼教名的习惯。但实际上阿拉伯语名字并不是古兰经和圣训的要求,我们中国穆斯林虽然信仰伊斯兰教,就仍然保持着中国汉人的姓氏习惯。但是在马来西亚,由于这样的要求,使人认为一旦信仰伊斯兰教,就被打上马来文化的烙印,他们觉得连中国的姓氏也改了,这还了得!实际上,汉姓主要在华人群体之中盛行,在官方以及民间交流时他们也用英文字母来拼写姓氏,所以,即使加入伊斯兰教,他们完全可以继续在华人圈子里保持自己的汉人姓氏,但尽管如此,这种改变仍然让华人觉得难以接受。
根据华人的文化习惯,传宗接代的意识是非常顽固,当一个人不能保留自己的传统姓氏的时候,他们的抵制是很正常的。他们因此不想成为穆斯林,担心自己成为穆斯林之后,姓氏保留不住了,下一代成为马来人,自己的家族也就会因此断绝。所以,民族障碍是马来华人皈依伊斯兰教的一大障碍。这种障碍使他们对伊斯兰教望而却步。
民族障碍又和造成了习俗上的障碍,信了伊斯兰教之后,不能吃猪肉,不能饮酒,不能祭祀,这就会使皈依者受到家族的谴责,觉得他信了这个教,连祖宗都不认了,见祖宗排位都不下跪了,父母死了都不烧纸了,这怎么能行呢?在各种场合滴酒不沾,还怎么能够继续融入这个群体?
第二,马来人穆斯林,作为传统穆斯林,并没有很好地向华人群体传教,他们也不懂得如何去向华人传教。他们只是一味地夸伊斯兰教好,而伊斯兰教好在哪里?马来人缺乏有效的表达。我至今没有看到马来西亚针对华人的比较有效的传教活动。当然,作为一个穆斯林国家,自然有各种各样的传教组织对华人宣教,但这种宣教显然没有明显的效果,因为马来西亚人的宣讲还存在一个语言障碍。
马来人向华人传教是跨族传教,并不是向自己本民族传教,好比外国人给中国人传教的感觉,正如意大利人给中国人传基督教,起初大家觉得他们传的是洋教,对待传教往往充满戒备。马来人身居马来向华人传教,也会给客居马来的华人一个同样的感觉,觉得是主体民族再向边缘民族实施同化,从民族心理上会有不自觉的抵制。
马来人在教言教,难免会犯一些错误,由于将华人视为非穆斯林,随之将华人文化也视为非伊斯兰的,于是难免将中国文化一概否定,他们将中国文化等同于多神崇拜,认为继续坚持中国文化就是违反伊斯兰,信仰伊斯兰就要跟中国文化断绝关系,这让中国人自然很难接受。
伊斯兰教本身形成的语言障碍,由于教条主义的影响,各地穆斯林在宗教礼仪上坚持全盘阿拉伯化,对皈依者徒增难度,不具备吸引力。此前,华人信仰佛教道教,无论拜关公还是拜财神妈祖,他都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做祷告,但是信仰伊斯兰教却有阿拉伯语的障碍,即使信仰基督教,他还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祷告上帝,可是信仰伊斯兰却只允许用阿拉伯语做礼拜,在这方面,马来人也学不会变通,也使华人感到非常困惑。
一个华人在清真寺门口观察穆斯林做礼拜,即使徘徊几个小时,从头到尾都听不到一句汉语,作为一个旁观者去了解这个宗教,自然会感觉一头雾水。即使他加入伊斯兰教,由于不能再用汉语向神祷告,这种障碍也是非常明显的。就像我们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从头到尾不说一句汉语,如果你恰好又不会英语,坐在那里只能干着急,无法实现任何交流。一个人要拜神,自然想用最直白的语言,向神倾诉,但在这样一个宗教里,却不允许用自己的语言来礼拜,大家都是用阿拉伯语礼拜,他无从得知礼拜的意义是什么,他也无法通过礼拜这种方式与神完成沟通和交流,因为他有话说不出来,这也是马来华人皈依伊斯兰教的障碍之一。很多华人离清真寺很近,每天五次听到宣礼,你问他们知道宣礼念的是什么吗?他们不知道。很多游客参观清真寺,看别人做礼拜,你问他们知道念的是什么吗?他们说:我们不会阿拉伯语,我们怎能知道。那么,试想让他们信仰这个宗教,用一种他们听不懂的语言祷告神的时候,他们是否乐意?综上所述的诸多原因都构成了他们加入伊斯兰教的种种障碍,由于这些障碍,使我不得不得出结论,马来华人皈依伊斯兰教的难度系数丝毫不亚于中国大陆的汉族人皈依伊斯兰教。由于他们要承受的家族压力,由于他们遇到的语言障碍,民族障碍,是他们加入伊斯兰的困难不亚于于中国大陆的汉人,唯一不同的就是他们那里没有宗教迫害,他们生活在一个信仰自由的国度里,他们可以随时去采撷伊斯兰教的知识,而不会受到排挤,更不会受到逼迫,而中国大陆则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那么,既然马来华人有机会,有自由了解伊斯兰教,唯一需要做的如何就是向马来华人传教,然而马来人自己会汉语的不多,即使会汉语也不了解中国文化,不了解华人的心理需求,不了解华人的信仰诉求,在这方面,马来民族缺乏行之有效的举措,也缺乏针对华人传教的群体,仅靠马来华人主动寻觅伊斯兰教,显然远远不够。只有主动的传教,有规模有步骤有组织有计划的持续开展传教活动,才能促成马来华人群体性的大规模信教,然而这在马来历史上几乎还没有出现。
马天英时代传教的突破
在马来,之所以有了百分之一的华人穆斯林,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一位伟大的老人,他的名字叫马天英。马天英是中国人,出生于1900年,归真于1982年,祖籍山东临清,享年82岁,他早年在大陆活动,1949年以后定居马来西亚,把自己的后半生都奉献给了马来西亚。马天英是一位著名的宗教家,是一位著名的阿訇,他写了一本书在马来西亚影响很大,就是《伊斯兰教义与中国传统思想》。这位老人精通伊斯兰文化,也精通中国文化,可以说经书两通,他会说中英法语,加上阿拉伯语四种语言,他后来也掌握了马来语,所以他能够非常容易地在马来西亚生活,并以独特的优势向华人传教,大陆人对马天英比较陌生,但是有一本小册子几乎每个人都看过,就是《为什么穆斯林不吃猪肉》,这本书就是马天英撰写的。他到了马来西亚之后,针对马来西亚华人做过很多次布道演说,甚至还不断去劝说监狱里的罪犯。在他后半生的传教生涯里,因为他个人的努力,信仰伊斯兰教的华人竟然数以万计。据记载,在一次讲座之中,当场就有150个华人集体加入了伊斯兰。
为什么在马天英之前或者在马天英之后,这些华人都不愿信仰伊斯兰教,而马天英一来,他们就能一百多个人集体加入伊斯兰教呢?除了他个人的人格魅力之外,更多的是他的传教智慧。虔诚的信仰加上渊博的学识,使他对华人同胞传教可谓得心应手。他能够把伊斯兰真正的精髓娴熟地介绍给大家,使大家信服。首先,他不否定中国文化,在他写的这本《伊斯兰教义与中国传统思想》之中,在进行教义讨论之前,就孔子和穆圣的家室,以及儒家与伊斯兰教的发展来进行比较,他列举许多巧合之处,例如孔子与穆圣都失意于故乡,不能行其大道,而栖栖遑遑奔走异乡,再如孔门弟子中有颜曾贡路四位门徒,而穆圣之后也有四大哈里发和四大学者等等,这绝非偶然。上述内容只是其中的一段,他引用这一段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教有许多一致的地方,这就博得了很多华人的赞同。他没有像其他学者一样,把中国文化断为卡菲尔文化或者多神崇拜,将中国文化说得一无是处,绝不能吸取一分一毫,他却恰恰相反地承认中国文化,继承中国文化中的一神论信仰,天道信仰。
他告诉马来华人,我们所信仰的宗教不是马来教,而是中国人自己古已有之的一神崇拜,他告诉马来华人,我们信奉的上天和马来人信奉的安拉是一回事,都是指的造物主,这让华人非常乐意接受,他们发现信仰伊斯兰教并不是背叛祖宗,因为我们祖宗信奉的老天爷,就是人家说的安拉,这是一回事,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加入呢?
正是由于这位老人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伊斯兰教,而把那些民族主义的东西剔除出去,才使得很多华人愿意跟他信奉这个宗教。这是其一,其二由于马天英这个人的举意,他将后半生留在了马来,终生致力于向马来华人传教,所以他的活动才得以持续下来,他与那些华人皈依者共同创办了马来西亚华人穆斯林协会,简称马来华穆,后来又下设了十多个分部,分布到马来西亚各个州,马来西亚华人才有了自己的传教组织,才有了定期或不定期的传教活动,印刷一些资料,继续发展新穆斯林。后来,马来西亚的几个州,零零星星有了几座华人自己建的清真寺,建筑风格是中国式的,而且有对联有牌匾。华人穆斯林在春节的时候,仍然要贴春联,贴剪纸,要挂中国结,他们保留了华人的特色,他们开创了一种适合华人的信教方式。
然而,遗憾的是,马天英去世之后,向马来华人传播伊斯兰教的脚步却戛然而止,当然还有零零星星的活动,但那种大规模的皈依,以及大刀阔斧的发展,却彻底终止了。后来,马天英的儿子马琦继承了马华穆斯林协会的领导人,他仍然会组织马来华人穆斯林经常聚会,每逢端午节、开斋节还有春节,他们会组织团拜会,但这些活动的影响力很小,其传教活动几乎停顿,让人惋惜。为什么在马天英之后,向华人传教的活动没有进行下去呢?
因为,在马天英之后,华人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传教方案,马来华穆缺少行之有效的传教方案,也没有做出有效的举措,没有成熟的传教经验,甚至缺乏自己的宣教资料,包括所使用的古兰经译本,也是后来引进的马坚版译文,有的华人信了教之后直接阅读英文版古兰经。汉语方面的宣教资料少之又少,仅有的一些小册子也不能够及时准确地介绍伊斯兰教。这现状令人感到痛心,却又倍感无奈。
要想向华人传教,必须指望华人自己,希望寄托在华人之中信了伊斯兰教的华穆,然而,由于现代华穆的迅速马来化,使得他们难以胜任面对华人的传教工作。
在马来华穆的聚会上,大家都是用英语交流,很多人已经不会说汉语了,由于他们更多的与自己的马来亲戚们来往,使他们自己也马来化了。这种情况下,他们在宗教生活中,也是直接移植马来人的传统,而这则继续拉开了华人与伊斯兰教的距离。华人穆斯林即使在华人清真寺里,也很难有自己的行之有效的传教方式去向华人传教,所以导致华人难以通过华穆了解伊斯兰。
另外,华穆协会,并没有组织开展一些针对华人非穆斯林的传教活动,至少我个人没有了解到这方面的动向。也许他们会有一些零星的活动,但影响范围极其有限,他们更多的是在穆斯林内部开展活动。
接下来,马来华穆中缺少领袖级的人物,他们缺乏经书两通学贯中西的人物,缺乏既了解伊斯兰文化又了解中国文化的传教先锋,所以传教事业难以为继。由于人才的匮乏,他们甚至聘请中国大陆的阿訇去华人清真寺任教。
中国穆斯林能否继任传教工作
马来华人穆斯林,虽说有五万穆斯林,然而这五万人集合在一起,其规模也就相当于十个较大点的村庄。他们的力量太过弱小。但是,随着更多的中国穆斯林前来,能否成为他们的传教外援呢?中国大陆有一部分穆斯林陆陆续续留守在马来西亚,通过他们向华人非穆斯林传教是否可行?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答案,问题是谁愿意留下来?谁愿意面对七百万华夏同胞去传教?这确实是需要一个伟大的举意,如古兰经上所说的需要一个伟大的牺牲,这确实需要巨大的的勇气和决心。你愿不愿意把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七百万华夏同胞呢?奉献给七百万非穆斯林华人?你愿意不愿意终身致力于这项事业呢?如果你愿意,可以考虑移居马来西亚,当然,并不是移居就完事了,你接下来要考虑如何为这七百万人做工。然而我所了解到的大部分定居在马来西亚的中国人,并没有这样的举意。这个也能理解,因为这的确很难做到。移居马来意味着要舍弃国内现有的一切,要终身留守在那里。
这需要一个艰难的抉择,可是马来华人的确需要马天英这样的人物,华人需要这样的人,汉人也需要这样的人。除了马来华人之外,马来西亚还有大量的中国游客,据统计,仅仅吉隆坡的粉红清真寺,每年接待中国游客上百万人,这些人大部分从大陆来,他们对伊斯兰教不了解,如果此时有用汉语来讲解伊斯兰教的人,他们也能因此了解伊斯兰教,但这方面也是人才奇缺,只有一部分中国留学生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宣讲,而近期连中国留学生也没有了,只有一些马来人操着生硬的汉语笨拙地讲解伊斯兰教。
按理来说,部分中国穆斯林到马来西亚留学,到了马来西亚后向马来西亚华人传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我们能否对他们寄予厚望呢?只要他是中国人,就和华人血脉相连,华人就该向华人传教,况且我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如果有居住在马来的中国人愿意向华人传教,我们应该鼎力支持。然而,遗憾的是,这样的人少之又少,甚至一部分中国穆斯林去了马来以后,不但不传教,还把当地华人当做异族对待,他们把在中国国内的逻辑移植到了马来。在中国,他们自认为回族,认为自己是阿拉伯人的后代,认为自己和汉族没关系,将汉族等同于异族,在马来,他们又把华人等同于异族,认为他们都是卡菲尔,不将他们视为同胞,而且去排斥他们,甚至连华人中的穆斯林也排斥,认为他们贴春联贴窗花,并不如自己正统。在马来西亚,华人穆斯林要贴春联,这在大陆早就被某些阿訇断为出教了,中国的一些老回回到了马来,对华穆的这种行为表示不耻,还有人甚至把中国政府强加的民族概念也输入了马来。本来,在马来西亚不存在什么回族汉族之分,凡是中国人大家都是同一个民族,都是华人。然而中国一些回回去了之后,并不把他们当自己的民族,而是把他们当成“汉人”。他们认为自己是回族,与马来华人不是一个民族,所以要传教也是跨族传教,这不是徒增障碍吗?
我在香港碰到一个阿訇,他是从大陆过去的,结果就把中国大陆的民族政策带到了香港,这是很令人懊恼的事情。本来在香港大家都是华人,不管信教与否,没有民族之分,然而这位愚蠢的阿訇却口口声声,我们回族如何如何,向香港汉族传教如何如何。我同他谈了几句,他竟然说,你作为一个回族,信了伊斯兰教,就不能像汉族人一样贴春联了,搞得我啼笑皆非。
你压根没把香港非穆当做同族,主动将自己当做外族,那结果可想而知,即使你向他们传教,香港华人还愿意选择你这个民族的宗教吗?现在有一些移居马来的中国人也是这样的论调,真是给马来华人添乱。
总而言之,马来华人的皈依之路任重道远,我们需要有奉献精神的新一代,需要像马天英一样的英雄人物,前赴后继,需要对华夏民族同胞有着炽热的同胞之爱,需要有热情高涨的传教者,融入到华人群体之中,将传教当成毕生的事业去做。我们需要有行之有效的传教举措,而不是教条化地去讲去断,更不能把中国穆斯林的陋习移植到马来,不允许他们贴对联,不允许他们过春节,或者马上要求他们用阿拉伯语礼拜,这些都不能奏效,反而会适得其反。我们完全可以针对华人推行简单易行的伊斯兰,向他们介绍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的共通性,告诉他们信奉的上天和安拉是同一位造物主,根据他们的信教过程,让他们先认识真主,可以让他们逐渐少吃猪肉,逐渐放弃饮酒,可以让他们先用汉语向真主祈祷,慢慢再根据能力学习一些简单的阿拉伯语。我们必须有适合马来华人阅读的宗教读物,甚至有适合他们语言习惯的古兰经译本,我们必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传教方案,摸索出适合华人的礼拜方式,以及让华人容易接受的宗教礼仪,将他们领进门来,使他们对伊斯兰产生浓厚的兴趣。目前,针对马来华人的传教之路还没有开始,我希望真主相助,佑助这条道路的成功,祈求真主慈爱全天下的华人同胞走向真理!阿敏!
 
无花果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十五日